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徐琳娜

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测井小学 138000

在新课标指导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已经从单一的“计算机操作训练”转变为注重“素养培养”的全面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的软件使用和信息检索技巧,还需指导他们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技术原理,并树立正确的数字道德观念。这些教学目标的更新,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从正面来看,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得到肯定,大部分学校都已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并且硬件设施逐步得到改善,比如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已能基本满足教学需求。有些教师也开始了核心素养理念的探索,将生活化的任务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比如指导学生利用 PPT 完成“我的环保小建议”的展示或用表格记录班级绿植的生长情况,以尝试跳出单一技能训练的框架。然而,实际上教学实践与新课标的要求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许多教师仍旧将掌握软件操作作为教学的核心,如在“图形绘制”课程中,重点仅在于教授学生绘图工具的使用,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审美表达能力。教学内容方面,教材更新滞后于技术发展,导致部分教学内容仍旧围绕旧版本软件的操作;知识点分散,缺乏整合,例如“文字处理”和“数据统计”等课程内容孤立,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技术应用能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们虽然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培养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指导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宗旨应从基本的软件操作能力提升,转变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教师应当依托教材,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结合部。比如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学习单元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信息的基本概念和获取方法,还需重视培育他们的信息意识,指导学生思考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例如分析校园广播、班级微信群通知等信息的实际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信息对于学习和生活决策的关键作用,进而增强他们对信息的敏感性和判断能力。在“文字处理”的教学模块中,教师在指导文档编辑操作的同时,应将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可以安排“制作校园文化小报”的任务,让学生独立搜集校园活动的素材,运用所学的文字排版技巧,创新设计小报的布局。这一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软件技巧的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意表现,培育他们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创新思维。在进行“网络基础”教学时,除了传授网络连接、浏览器使用等基础知识外,教师还需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结合生活中的网络安全诈骗实例,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安全上网,比如不轻易点击未知链接、不泄露个人资料等,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以此实现培养学生信息安全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整合更新内容,构建系统知识体系

面对教材与现实发展不同步和知识分散的挑战,教师需主动调整和丰富教学材料。一方面,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趋势,把最新技术整合进教学活动中。比如,在教材中未能及时涉及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简单的AI 应用实例,例如智能语音助手和图像识别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人工智能的基本理念,开阔他们的技术视野。另一方面,教师应打破教材的框架限制,采用主题式教学方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围绕“我的家乡”这一主题,整合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和演示文稿制作等知识点。学生可以先撰写关于家乡的景点和美食的描述,然后利用图像处理软件修饰家乡的照片,最终通过 PPT展示家乡的特色。这样,学生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全面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结合本地的特色和校园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如果学校所在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设计“信息技术记录家乡历史”的项目,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资料,并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进行整理和展示。这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提升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使信息技术学习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三)多元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老师要舍弃单调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学模式,转而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以唤起学生独立探究的激情。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动画制作”课程中,教师可以构建“校园运动会动画展示”的情景,展示优秀动画实例,并抛出“如何制作一个能充分展示运动员魅力的动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推动他们自发探索动画制作的技巧。项目式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教材中的“多媒体作品制作”章节为例,教师可安排“制作以环保为主题的多媒体宣传作品”的项目任务,学生分组选定宣传内容、搜集素材、挑选适当的软件进行创作整合。在项目进行期间,学生需要独立解决技术问题、协调团队分工,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深度整合。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思维的交流与碰撞,在“程序设计入门”课程中,教师可布置编程任务,例如“设计一个简易的猜数字游戏程序”,学生们分组讨论算法、编写代码,组内成员充分表达各自观点,共同优化程序,从而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技能。同时,教师应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微课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自主探究中提升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小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准确判断网络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在运用智能设备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正体现了新课标理念的实践成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真正意义,将在那些“操作熟练、善于思考、富有创新”的学生身上显现,为他们成为数字时代合格公民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培育具有科技素养和人文关怀的未来人才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孙称心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J]. 天津教育 ,2025,(08):93-95.

[2] 高伟峰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J]. 读写算 ,2024,(34):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