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畜饮水安全与饮水工程管理分析

作者

巴桑

桑珠孜区水利局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致力于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等全面振兴目标。农村人畜饮水安全是关系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基础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面临水质污染、供水设施老化、管理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饮水安全水平的提升。饮水工程管理作为保障饮水安全的重要支撑,其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农村人畜用水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因此,深入分析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现状与管理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现状与挑战

(一)水质超标问题突出

农村饮用水源主要依赖地表水和地下水,但受农业生产、工业排放及生活污染等多重因素影响,水质超标现象较为普遍。以福州市为例,部分农村饮用水水源因农药化肥残留、畜禽养殖粪便排放及生活污水直排等问题,导致菌群、浑浊度等指标超标,直接影响村民健康。青海省牧区虽水源水质优良,但部分区域因季节性水量变化,导致供水稳定性不足,春季干旱时下游用水短缺问题尤为突出。

(二)设施老化与维护不足

农村饮水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设备老化、维护滞后等问题。部分村级水厂仍采用人工消毒方式,消毒设备落后且管理薄弱,导致水质净化效果不佳。此外,引水管道因年久失修,渗漏严重,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二次污染。例如,青海省部分水利设施因资金短缺长期失修,供水能力下降,难以满足人畜饮水需求。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涉及多部门协作,但权责划分不清、协调机制缺失等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未制定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缺乏应急响应能力;水质检测机构资质失效或检测频次不足,导致水质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同时,水费收缴困难、管理资金缺口大,进一步制约了工程维护与升级。

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管理中的核心问题

(一)规划与建设缺乏科学性

部分农村饮水工程在规划阶段未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分布、人口规模及用水需求,导致工程规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例如,部分工程因设计不合理,出现“小马拉大车”或“大马拉小车”现象,造成供水成本增加或资源浪费。此外,工程建设中存在偷工减料、质量不达标等问题,缩短了工程使用寿命。

(二)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主体多为村级组织或乡镇供水站,但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培训。部分管理人员对工程运行原理、维护技术掌握不足,导致设备故障难以及时修复,影响供水稳定性。同时,村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进一步削弱了管理效能。

(三)资金投入与筹措机制不完善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与维护资金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但地方财政投入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工程改造需求。社会资本参与度低,部分地区因水费收缴困难、盈利空间有限,难以吸引企业投资。此外,资金使用监管不严,存在挪用、截留等问题,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畜饮水安全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源头治理,保障水质安全

划定水源保护区:明确水源地范围,设立警示标识,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堆放垃圾或从事养殖活动。例如,青海省牧区可结合生态保护要求,划定脑山地区泉水水源保护区,限制周边工业及农业活动,减少污染风险。

加强污染源管控: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对畜禽养殖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直排入河。同时,加强工业废水排放监管,确保达标排放。

完善水质检测体系:依托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建立常态化检测机制,定期对水源水、出厂水及末梢水进行检测,确保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对检测不合格的水源,立即采取整改措施,直至达标后方可供水。

(二)完善管理机制,提升运行效能

明确管理主体责任:推行“乡镇供水站 + 村级管理员”分级管理模式,乡镇供水站负责技术指导与监督,村级管理员负责日常巡查与维护。同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水质达标率、供水稳定性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激励管理人员履职尽责。

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制定饮水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责任分工及物资储备要求。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水质污染、供水中断等事件的能力。例如,福州市可借鉴其他地区经验,建立跨区域应急供水联动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调配水资源。

创新资金筹措模式:探索“政府主导 + 社会参与 + 村民自筹”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优先支持贫困地区饮水工程改造;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与运营;引导村民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筹集

部分资金,增强其主人翁意识。

(三)提升技术水平,推动智能化管理

推广节水技术与设备:在农村地区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浪费;安装智能水表,实现用水量实时监测与精准计费,提高村民节水意识。例如,青海省牧区可结合畜牧业特点,推广牲畜饮水自动化设备,降低人工管理成本。

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饮水工程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水质在线监测、设备故障预警及远程控制等功能。通过手机APP 或微信公众号,向村民推送水质信息、停水通知及节水知识,提高管理透明度与互动性。

加强技术培训与人才引进: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其设备维护、水质检测及应急处置能力;引进水利、环境工程等专业人才,充实管理队伍,为饮水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人畜饮水安全与饮水工程管理带来了新机遇与挑战。通过强化源头治理、完善管理机制、提升技术水平等措施,可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水质超标、设施老化、管理低效等问题,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可靠的饮用水保障。未来,需持续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推动农村饮水工程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地。

参考文献

[1] 孟明 . 农村人畜饮水供水安全与饮水工程管理的探讨 [J]. 农村实用技术 , 2024, (03): 115-117.

[2] 张斌 . 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规范化的策略研究 [J]. 农业科技与信息 , 2022, (15): 114-117.

[3] 贾宁. 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J]. 农家参谋,2022, (10): 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