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档案管理人才能力提升路径与制度建设研究

作者

蔡雪

荆州市保障房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湖北省荆州市 434000

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承载着历史记忆、法律凭证和管理依据,在推动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与组织运转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内容形式多样化、管理手段数字化、服务需求专业化等新要求。人才作为档案管理的核心力量,其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档案工作的质量与效能。然而,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结构不合理、能力体系不健全、信息化素养偏弱等突出问题,亟需通过科学路径与制度保障加以解决,以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转型发展的需求。

一、档案管理人才能力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我国档案管理人才结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整体结构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从专业背景来看,具有档案学或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人员比例相对有限,不同学科背景人员的加入在丰富队伍结构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专业基础不均衡的现象。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参与度仍有待提高,影响了数字档案管理与智能化应用的深入推进。在年龄结构方面,部分单位档案管理队伍呈现出人员结构相对稳定、青年人才补充相对不足的情况,队伍整体的创新活力和专业技术储备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当前档案管理人才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档案管理人才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的现象。虽然部分从业者具备一定的档案管理基础理论,但在面对电子文件归档、数字档案系统运维、信息安全管理等实际操作环节时,缺乏系统的实操能力 [1]。其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尤其是在大数据治理、云存储管理、数字档案室建设等领域,具备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例如,部分单位在数字档案信息系统(二级安全等级标准)建设过程中,因人员能力不足,导致系统功能无法有效利用,数据质量与信息安全面临隐患。此外,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不清晰,缺乏系统性培训与能力提升机制,导致岗位吸引力不足,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二、档案管理人才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一)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作为档案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推动档案学与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法学等交叉融合,设置面向大数据管理、数字资源保护、智能档案系统运维等方向的模块课程 [2]。同时,应通过与国家档案局、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提升学生实际操作与综合应用能力。建议设置基于真实项目的实训课程,例如,电子文件归档全流程操作、数字档案系统数据治理、信息安全管理策略设计,增强学生适岗能力。

(二)优化在岗人员培训与能力提升机制

针对在岗档案管理人员,应制定系统化、分层级、模块化的能力培训方案。基层人员培训重点应放在电子文件规范归档、标准化文书管理、基础信息系统操作等基础技能,中高级人员培训则聚焦于档案信息系统开发与运维、数据库管理、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数据资源共享等高级技能培训。同时,鼓励通过岗位轮岗、跨部门协作项目等形式,提升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与实际问题解决水平。例如,可组织参与本单位数字档案室建设项目,让人员掌握系统平台搭建、数据迁移、信息检索优化、权限管理等具体操作流程。

(三)完善档案管理职业发展通道

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职业发展路径,制定统一、透明的职称晋升标准与岗位晋级制度。建议将档案管理岗位划分为初级(辅助文书管理)、中级(档案信息系统操作管理)、高级(智能档案管理与数据分析)、专家级(档案政策制定与信息安全总控)四个层级,并与专业能力认证、业绩成果、项目实操经验挂钩,激励人才持续能力提升。此外,通过设立专项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信息技术、数据治理、网络安全等相关背景的高水平人才进入档案管理领域,推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四)推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人才能力结构升级

面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档案管理人才能力结构亟需优化,重点在于提升数字档案管理、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安全与智能化分析等方面的实操能力。档案管理人员应掌握云平台与数据库技术,具备系统搭建、数据管理与平台运维能力 [3]。同时,需具备数据加密、权限控制、信息安全管理等基本技能,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此外,应强化人工智能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能力,提升智能分类、自动标签、语义检索等水平,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优化策略

(一)健全人才能力提升配套制度

应制定全国统一的档案管理人才能力评价标准,明确包括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应用、数据治理与安全管理五大能力维度。各级单位应将能力评价结果纳入年度考核、岗位晋升、薪酬调整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如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提供项目实操机会、组织国内外交流培训,增强岗位吸引力,稳定人才队伍。

(二)强化档案管理法律法规与政策保障

在现有《档案法》《电子文件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推动细化政策落地,尤其针对数字档案、云平台管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新领域制定操作性强的配套规范。例如,明确电子档案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与安全性标准,完善跨部门档案资源共享机制,明确信息共享过程中的数据使用、保密、存证责任。同时,推动《数字档案室建设标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等行业标准的广泛应用,规范管理流程,保障制度执行力。

(三)创新档案管理制度与技术标准体系

结合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创新档案管理技术标准,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与高效利用。建议制定智能分类、语义检索、区块链存证、数据脱敏等技术标准,确保档案数据安全可控与高效利用。例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档案数据不可篡改机制,可有效提升档案存证效力与安全水平。同时,推动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标准化、智能化建设,形成完整、闭环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体系。

(四)营造良好的档案管理人才发展环境

通过多渠道宣传档案管理在国家治理、历史文化保护、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社会对档案管理职业的认知度与认可度。鼓励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举办档案管理技能竞赛、创新实践项目、学术研讨活动,激发从业人员学习积极性与创新动力,营造“尊重专业、重视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同时,支持青年人才参与国家重点档案项目、信息化建设工程,提升实践能力与专业水平,增强职业归属感与发展信心。

总结:

档案管理人才是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面对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亟需通过多元化的培养路径和系统性的制度保障,全面提升档案管理队伍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完善岗位培训机制、健全人才发展通道,是解决现阶段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制度建设需进一步强化标准执行与激励政策,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技术创新和高效管理的良好环境,助推档案管理工作高效化、智能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钰枝 . 创新档案管理,助力社会发展 [J]. 云端 ,2024,(53):135-137.

[2] 曹文秀 . 整合与赋能:高校人才引进中人事档案管理能力提升路径 [J].山西青年 ,2024,(03):177-179.

[3] 邹新根 , 张道正 . 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黑龙江档案 ,2024,(06):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