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大班幼儿的幼小衔接
方光静
凤阳县崇文幼儿园 安徽 滁州 233100
一、双向衔接,课程游戏化
《3 一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直接经验,并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且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生活学习环境,合理组织一日生活,支持和满足幼儿的欲望、让幼儿有充足的亲身体验感,提倡跳一跳摘个桃的教育方法。在“双减”背景下,幼儿园大班进行的幼小街接教育仍然要以游戏化活动为主,并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寻找适宜的双向衔接的有效路径。
1. 重视环境建设,做好心理衔接
《3 一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开展幼儿教育时,老师一定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应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让幼儿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能有效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双减”政策下的幼小衔接就是要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也要减轻其学习的负担。想要达到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的要求,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活动中既要关注幼儿能力方面的发展,也要关注到幼儿的心理的发展。
2. 积极探索多样的幼小衔接教学方式
幼小街接是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街接,也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面临的一个转折点、过渡期。直白来讲幼小街接其实就是三方面的准备,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自我管理。例如,在知识储备方面,教师可以借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如:情景教学法,孩子亲身体验并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数学练习时,可以设计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担任商店店员或买家角色,进行实践运算。探究式学习法,在学习科学时,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引导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答案。合作学习法,学习语言和故事时,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儿歌或故事内容,共同理解和分析。
3. 强化家园合作,做好发展衔接
家校共育,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不管是在幼儿园也好或小学也好,都离不开家校共育这方面。家校共育的意思简单来讲就是老师与家长在幼儿的教育方面要不断交流沟通与合作,也就是家校共育中的共字。所以幼儿的教育要跟家长一起,一齐才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培养教育人,学校和家庭的位置是同等重要的,是相互促进的,不能只偏重一方。
二、做好幼儿心理上的辅导工作
家长和教师还需要关注孩子的适应性,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压力,如学习任务的变化、社交关系的改变、环境适应的难度等。这些压力和挑战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提前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适应新的环境和规则,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自信心。
三、调整幼儿的一日作息是幼小衔接的基础
幼儿园的教学以游戏为主,要在做做、玩玩过程中逐渐累积经验,所学的都是周围生活中最简单的常识与技巧,小学有很严格的教学内容,老师也要按照教育教学计划执行,教学教法也力求直观性。
为了让幼儿通过对时间的认识,让幼儿了解遵时、守时、惜时的重要性。我开展了《认识钟表》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一分钟、一小时的时间,还和孩子共同制作了作息时间表,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着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时间,白主安排时间,努力让孩子成为“时间的小主人”。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接轨小学的作息时间,让孩子可以尽快适应小学的一日生活作息。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幼小衔接的核心
1. 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要在常规上有要求
活动中老师要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保持注意力,明确要求孩子们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对于孩子的逻镇思维能力、敏捷性、专注力也要老师进行一定的训练,要在盥洗时间提醒幼儿喝水和上厕所。对于将要上小学的孩子,也要减少用物质奖励激励幼儿学习兴趣,要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想学习新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尽快让他们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2. 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要重视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从小班开始,我就经常组织幼儿围绕平时的发现和游戏中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讨论。虽然刚开始他们并不能说几句话,但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他们也能分享自己的发现并能慢慢说出自己发现的过程。
3. 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要坚持展开阅读活动
坚持每天阅读,这对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都有好处。而这些水平又直接影响了小学的学习。这样的学习习惯,会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
我们幼儿园除了绘本课,每天午睡前也都要给孩子讲个睡前故事,我会给孩子读一篇幼儿感兴趣的童话或是寓言。每次声情并茂地朗读,把孩子带进故事情景中时,我就会适当停止,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孩子们猜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种方法吸引了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能更集中注意力,并
对绘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结语:
花开有时,街接有度。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继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以“红烛”精神在幼小街接工作中寻方法、探途径、提合力,助力大班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缓解幼小街接的坡度,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10 月
[2] 虞永平 . 以“儿童为本”落实幼小衔接 [J]. 陕西教育,2022(Z2) :1-2.
[3]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街接的指导意见 [Z]教基 (2021)4 号,2021-03-3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2011年 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