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预算管理与战略规划的协同研究
许晓川
正赢财税法集团
1. 建立战略导向的预算体系,确保资源配置与战略目标高度一致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预算不仅是一项财务控制工具,更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构建一套科学合理、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体系,是实现预算管理与战略规划深度融合的基础。此举有助于确保企业的有限资源能够最大化支持核心战略,避免资源浪费或偏离企业发展重点,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明确战略优先级,制定差异化预算策略。首先,企业需在制定年度预算前,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系统梳理和优先排序。这意味着高层领导要明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定位、未来重点发展的业务方向。例如,某制造企业可能将“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作为战略重点,而将“成本控制”放在次要位置。依据这些战略重点,将预算分配比例做出调整,比如增加研发投入、市场推广和人力资源配置,减少非核心项目的预算。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设立战略预算委员会,负责统筹制定整体预算方案。该委员会由高层管理者、战略规划部门、财务部门组成,确保每一项预算都能紧密贴合企业战略。通过多维度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确定哪些项目应获得优先资金支持,哪些可以暂缓或削减。二是采用目标导向的预算编制流程,强化多部门协作。传统的预算编制多为财务部门单独操作,容易导致偏离战略目标。现代企业需要推行目标导向的预算编制流程,强化跨部门协作。具体做法是,战略规划部门先制定长远发展目标,并将其细化成年度目标;财务部门根据这些目标,结合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市场预测,制定初步预算方案。然后,组织召开多轮预算调研会,让各业务部门提出预算需求,并由战略规划部门评估其战略一致性。财务部门要对每个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进行严格评审,确保预算分配既合理又可控。要借助信息化平台,如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实现预算数据的实时上传、共享和分析。这样,企业可以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确保每一笔支出都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展开,避免“预算碎片化”、“偏离战略”。三是引入量化指标和关键绩效指标。为确保预算真正服务于战略目标,必须将抽象的战略意图转化为具体、可衡量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比如,战略目标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相应的预算指标可以包括“年度研发投入占比”、“专利申请数量”、“新技术应用比例”等。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各个业务模块和责任人,形成目标与预算的“映射关系”。企业应利用平衡计分卡等工具,将战略目标转化为财务指标、客户指标、内部流程指标和学习成长指标,在预算制定和执行中同步考核。这样,预算不再是简单的资金安排,而成为衡量战略实施效果的工具。管理层可以通过定期的指标监控,掌握战略进展,及时调整预算策略。
2. 推进预算滚动编制,强化战略的动态调整能力。
传统的年度预算编制容易造成“僵化”,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影响战略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为了增强企业战略的动态调整能力,企业应推行预算滚动编制方式,将预算周期由年度延伸到季度甚至月度,形成持续更新、不断优化的预算体系。这一策略不仅能实时反映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还能及时调整战略重点,确保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具体操作上,企业应建立健全预算滚动编制流程。首先,设定合理的预算更新频率,比如每季度或每月进行预算修正,根据最新的市场信息、经营状况和战略调整,动态调整预算指标和资金投向。其次,建立科学的监控指标体系,结合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指标,实时跟踪企业战略执行的效果。如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技术创新指标等,都应纳入监控范围,以多维度反映战略实施情况。管理层应通过定期会议或信息平台,分析预算执行偏差,迅速做出调整决策。推动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对预算滚动编制的认知和接受,强化责任落实。企业应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团队,负责统筹滚动预算的编制、监控与调整工作,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预算预测的准确性。例如,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市场趋势预测模型,辅助制定未来的财务预算和战略规划。企业还应将滚动预算与绩效考核体系结合起来,将预算调整结果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激励部门和人员积极参与预算动态管理。通过推行预算滚动编制,企业能够实现战略的持续优化与调整,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内部变革的需求。
3. 加强战略与预算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目标一致性和信息畅通
实现预算管理与战略规划的有效协同,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企业应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平台,确保战略目标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控中的一致性,避免“战略与预算割裂”的现象发生。具体措施包括:首先,设立战略与预算联席会议制度。由企业高层领导牵头,定期召开战略研讨和预算审议会议,确保战略规划的最新调整能够及时反馈到预算制定中。会议应覆盖不同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听取多方意见,统一理解并落实战略目标。其次,推动战略与预算的分解与传递机制。企业应将宏观战略目标细化到各个业务单元和责任人,在预算环节中体现出具体的财务指标和行动计划。这一过程需要建立目标分解体系,确保各部门、各岗位的预算指标与整体战略保持一致。为此,可以借助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将战略目标逐级下放,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目标传递路径。第三,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战略与预算的实时信息共享。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企业绩效管理(EPM)系统等工具,将战略目标、预算指标和执行数据集中管理,确保信息的透明和即时流通。管理层可以实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与战略目标的契合度,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反馈机制,让基层员工和业务单元能够提出建议或报告实际执行中的困难,为战略调整提供一手资料。最后,强化培训和文化建设,营造战略与预算高度融合的企业氛围。企业应组织专项培训,帮助各级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理解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和预算的作用,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调意识。同时,树立“战略导向、预算优先”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主动关注战略目标与预算执行的结合点,将其融入日常工作实践中。
4. 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将战略目标融入预算执行和考核
绩效管理体系是连接战略规划和预算执行的重要桥梁。科学合理的绩效体系,不仅可以确保预算资源的合理使用,还能激励员工以战略为导向开展工作,推动企业目标的达成。一是建立以战略为核心的绩效指标体系。企业应根据战略目标,设立科学合理的关键绩效指标,涵盖财务指标(如利润率、成本控制指标)、非财务指标(如客户满意度、市场份额、创新能力、员工满意度)以及流程指标(如生产效率、供应链响应速度)等。例如,一个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对应的考核指标可以包括“年度研发投入占比”、“专利申请数量”、“新产品市场份额增长”等。在预算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这些指标应被细化到具体项目和责任人,作为预算绩效评估的依据。二是将绩效考核与预算紧密结合,责任到人。企业应将预算指标与绩效考核体系深度结合,明确各部门、责任人的预算目标和职责。预算完成情况成为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确保每个部门和员工都能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展开工作。具体做法包括:在预算审批环节,明确责任人,设定达成目标的奖励机制;在年度绩效考核中,将预算目标完成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结合平衡计分卡等工具,全面评价个人和部门绩效。三是制定动态绩效评价机制,支持持续改进。绩效管理不是一次性工作,而是持续的过程。企业应定期(如每季度)对预算执行和战略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偏差,采取改进措施。对于完成良好的部门或个人,应给予激励;对偏差较大的,应分析原因,进行整改。借助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将目标、预算、执行数据和评价结果统一管理,实现数据的可追溯和透明,提升管理效率。四是绩效激励与企业文化塑造。绩效激励是推动战略和预算协同的重要动力。企业应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将奖金、晋升、表彰等多种激励措施与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挂钩,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以战略为导向、以绩效为核心”的文化氛围。通过宣传成功案例、举办战略研讨和奖励大会,让全体员工认识到预算执行与战略目标密不可分,共同营造“目标导向、责任到人”的企业文化。
五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绩效数据的科学管理。借助绩效管理软件和大数据分析工具,将目标设定、预算执行、绩效评估等环节数据化、信息化。管理者可以通过仪表盘、实时报告等直观了解绩效达成情况,快速发现问题,做出调整。
5. 强化战略预算的全过程控制,推进持续改进和创新
企业要实现预算管理与战略规划的深度协同,还需在全过程中强化控制,推动持续改进和创新。这意味着,企业不仅要在预算制定阶段确保策略的落实,还要在预算执行、监控、评估等每个环节不断优化,形成闭环管理体系。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建立全面的预算控制体系。企业应设立预算执行的监控指标和预警机制,实时跟踪财务支出、收入变动、项目进展等关键数据,确保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不偏离战略方向。如,采用财务信息系统自动生成预算偏差分析报告,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对偏差较大的项目,管理层应深入分析原因,调整预算或策略,确保资源的最优配置。其次,推动预算绩效的持续改进。企业应结合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评价结果,不断优化预算编制和执行流程。例如,通过引入先进的预算管理软件,提升数据采集和分析效率;通过定期组织预算复盘会议,总结经验教训,优化管理措施。应鼓励创新思维,尝试引入新的预算管理工具和方法,如零基预算、弹性预算、场景模拟等,以增强预算的适应性和前瞻性。第三,加强预算管理文化建设,培养全员预算意识。企业应将预算管理融入日常运营,强化责任落实,让每个员工都认识到预算的重要性和职责所在。通过培训和宣传,提升员工的预算执行能力和风险意识,营造“预算至上、责任到人”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激励创新,鼓励员工提出优化预算的建议和创新方案,为企业持续改进提供动力。最后,推动战略与预算的融合创新。企业应鼓励跨部门合作,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探索新的战略与预算管理模式。例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能预算决策平台,提升预算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通过不断的试点和实践,优化预算管理体系,实现战略目标的持续优化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小萍 . 全面预算管理视域下的企业绩效考核优化策略及分析 [J]. 营销界 ,2023(19)
[2] 陈福利 . 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协同运用探析 [J]. 财会学习 ,2023(13)
[3] 曹晓青; 陈建国. 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J]. 交通财会 ,2023(04)
[4] 洪小梅; 袁圆. 基于“四贯通”的全面预算管理浅析——以HN 烟草“四贯通”全面预算管理为例 [J]. 投资与创业 ,2023(01)
[5] 唐嘉尉 . 建筑施工企业预算管理研究——以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J].中国中小企业 ,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