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希文化交流的机遇与挑战
高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北京 100000
中国与希腊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古国,近年来在出版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既面临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结构性难题,也因“一带一路”倡议、中希互译等契机迎来多元机遇。
一、合作机遇
文化交流需求增加:中希两国文化交流由来已久,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双方对彼此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希腊的古典文化、哲学思想等,尤其希腊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受到广泛关注,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现代文学等也在希腊逐渐受到重视。
此外,希腊哲学也逐渐从学术圈走向大众视野。2024 年 9 月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的《电梯里的古希腊》(作者西奥多罗斯・帕帕科斯达斯),以“考古发现 + 历史故事”的轻阅读形式,解读希腊文化对西方民主、科学、艺术的影响,书中通过“雅典卫城的柱式与现代建筑的关联”“苏格拉底的诘问法与当代教育理念”等案例,让抽象的哲学思想变得贴近生活,该书在豆瓣读书获得 8.2 分的高分,成为当年“大众学术图书”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希两国学者对彼此文化的研究热情高涨。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了希腊研究中心、古典学研究所等,深入研究希腊历史、文学、哲学等,推动希腊文化在中国的学术传播;希腊的学者也积极投身中国文化研究,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全方位探索中国文化的奥秘。双方学者频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联合举办研讨会,促进学术成果共享,为文化交流注入深厚的学术内涵。
希腊学界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同样呈现深化趋势。雅典大学、爱奥尼亚大学等高校均设立汉学研究方向,学者研究领域从《论语》《道德经》等古典文献,拓展至中国现当代社会治理、文学创作等领域。2024 年国际书展期间,语言大学与希腊爱奥尼亚大学合作成立“希腊汉学中心”,该中心计划三年内培养 50 名具备汉语翻译能力的希腊汉学人才,并推动《红楼梦》希腊文全译本的翻译工作(目前希腊仅存《红楼梦》节选译本),为中希学术出版合作注入长期动力。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与希腊国家科学院联合建立的“中希文学互译数据库”,截至 2024 年底已收录 320 余种互译图书目录,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为学者与出版社提供精准的资源查询服务,有效解决了学术资源分散的问题。
《电梯里的古希腊》,2024 年 9 月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西奥多罗斯 . 帕帕科斯达斯,该书通过考古学和历史故事的结合,帮助中国读者可以更好理解希腊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政策支持:2019 年中希签署《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交流的合作协定》,2023 年双方举办“中希文化和旅游年”,2008 年国际书展希腊主宾国活动,从政府层面的合作框架为图书出版提供资金支持与平台。希腊作为一带一路上的国家,2015 年开始丝路书香项目也给予较大的资金支持。
2023 年“中希文化和旅游年”的举办,进一步为出版合作搭建了“展示平台”与“对接渠道”。期间,双方推出“中希经典互译工程”,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与希腊文化和体育部联合牵头,中国出版集团、希腊埃夫里皮德斯出版社等 12 家中希出版机构参与,计划三年内完成 50 种经典图书的互译。该工程不仅提供资金支持(单本书资助金额最高达 20 万元人民币),还针对“文化专有项翻译难题”组织专项 workshop—— 例如翻译《道德经》中的“道”时,希腊译者曾困惑于如何在希腊语中找到对应概念,经中希学者讨论,最终采用“λόγος(逻各斯)+ φύσις(自然)”的注释组合,既保留“道”的哲学内涵,又符合希腊读者对“逻各斯”的文化认知;翻译《奥德赛》中的“海妖之歌”时,中国译者则通过对比《山海经》中的“鲛人”传说,帮助中国读者理解希腊神话中的“诱惑隐喻”,这种“双向阐释”模式大幅提升了译本的可读性。
2024 年国际书展期间,语言大学与希腊爱奥尼亚大学合作成立了“希腊汉学中心”,旨在推动汉学研究与中希两国的学术合作。
二、面临的挑战
1. 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
语言是图书出版的重要基础,希腊语与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翻译难度较大。国内希腊语人才稀缺:国内开设希腊语专业的高校不足 10 所,专业译者数量有限,而能够翻译文学图书的人更少,只能依赖少数专家(如罗念生、周作人等学者的经典译本),现代作品翻译滞后。近年来,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等需求,情况有所改善。一些高校陆续开设希腊语专业。如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9 年创建希腊语专业。许多高校与希腊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教师互访等项目。如外国语大学与希腊约阿尼纳大学共同实施联合培养项目;天津外国语大学与希腊多所大学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开展交流项目。
两国文化背景差异显著,读者对于彼此文化的理解存在障碍。希腊神话故事和中国传统故事在价值观和文化内涵上有所不同,在出版过程中需要进行深
入的文化解读和阐释。
2. 市场需求与商业逻辑的冲突
·市场规模限制:相比英语、日语等热门语种,希腊语图书在中国市场占比不足 0.1%,商业出版社对希腊题材的风险顾虑较高,倾向于选择销量有保障的经典作品,而非小众的现当代文学或学术著作。 目前希腊市场上中国图书的占比更小,需进一步培育市场。具体来说,为降低风险,出版社更倾向于选择希腊经典文学作品,如《伊索寓言》《荷马史诗》等,这些作品拥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和读者认知度,销量相对有保障。相比之下,希腊小众的现当代文学或学术著作,因缺乏市场认知度和需求支撑,即便内容质量高,也难以获得商业出版社的青睐。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如《红楼梦》等,在希腊市场虽然有一定知名度,但因翻译难度大、文化阐释不足等问题,难以形成广泛的读者群体;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在希腊的推广更是处于起步阶段。
另外还有版权与发行渠道的壁垒希腊中小型出版社缺乏国际版权运营经验,中国出版社获取版权信息的渠道有限;同时,希腊图书在中国的线下发行依赖少数外文书店,线上平台(如亚马逊、当当)的希腊语书籍分类模糊,曝光率低。
中希图书出版合作虽面临文化、语言、市场等多重挑战,但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双方可通过精准定位读者需求、深化合作,以“当代视角”解读中希“古老智慧”,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明互鉴样本。
参考文献
[1] 吴红. 新媒体时代电子书对纸质书的冲击与图书出版者的应对之道 [J]. 中国传媒科技 ,2019(8):89-91.
[2] 程思 . 生成式 AI 赋能图书出版工作初探——从图书策划编辑视角 [J]. 全国新书目 ,2024,(05):110-112.
[3] 努尔阿利亚·阿卜杜克力木 . 出版融合发展视角下编辑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J]. 新闻文化建设,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