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家园协同教育在幼儿个性化发展中的实践路径探析

作者

李艳

广西桂林市解放西路幼儿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化发展已成为学前教育的核心目标。但在实际教育场景中,家庭与幼儿园往往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家长对幼儿在园表现缺乏全面了解,教师也难以掌握幼儿在家的真实状态,这种信息壁垒严重制约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园双方在认知、方法与行动上达成共识。基于此,本文从实践层面出发,通过剖析具体策略与案例,探究家园协同教育如何精准对接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为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一、搭建个性化成长档案共享平台,实现家园发展数据实时互通

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具有连续性和动态性,家庭与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的两大核心场域,各自掌握着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发展信息。搭建个性化成长档案共享平台,能够打破信息壁垒,让教师和家长全面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认知特点等个性化特质,为制定针对性教育方案提供数据支撑。这一做法符合生态系统理论中“微系统”相互作用的原理,家庭与幼儿园的信息协同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同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幼儿都有独特的智能组合,平台中丰富的成长数据能帮助教育者更精准地识别幼儿的优势智能领域,避免单一评价标准对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限制。通过数据的实时更新与分析,还能动态追踪幼儿的发展轨迹,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使家园教育更具科学性和时效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保驾护航 [1]。

幼儿园开发了线上成长档案系统。小班幼儿朵朵在幼儿园表现得较为内向,从不主动参与集体游戏,教师在档案中记录了这一情况并上传了她独自搭建积木时专注的照片,还详细描述了她搭建过程中对结构对称性的独特关注。朵朵妈妈看到后,在系统中补充道:“孩子在家特别喜欢给布娃娃讲故事,能讲半个小时不重复,而且会根据布娃娃的不同服饰编出不同的角色背景。”教师结合这一信息,在班级开展“娃娃剧场”活动,特意邀请朵朵担任小演员。起初朵朵有些犹豫,在妈妈来园参与活动时,教师鼓励她给妈妈扮演的“布娃娃”讲故事,妈妈则配合地做出各种可爱的回应。几次活动后,朵朵开始愿意在小组中展示,不仅讲故事的能力愈发突出,还能在搭建剧场布景时提出富有创意的想法。渐渐地,她在集体活动中不再沉默,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其语言表达和空间构建的个性化优势得到了充分发展,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闪光点。

二、开展个性化兴趣共育活动,激活家园协同教育实践动能

兴趣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家庭和幼儿园若能围绕幼儿的兴趣点开展协同活动,可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智能优势领域,个性化兴趣共育活动能为幼儿提供适合其优势智能发展的环境与机会,使家园教育目标在幼儿兴趣的联结下达成一致,形成“1+1>2”的教育效果。同时,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幼儿是通过主动探索和互动建构知识的,兴趣共育活动为幼儿搭建了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探索桥梁,让幼儿在熟悉的场景中延续学习体验。这种基于兴趣的协同教育,还能满足幼儿的自主选择权,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推动个性化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使家园协同教育更具活力和针对性 [2]。

中班幼儿明明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幼儿园经常翻看昆虫绘本,还会用彩笔细致地画出不同昆虫的翅膀纹路。教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与明明爸爸取得联系,得知爸爸是生物学爱好者,家里养了螳螂,明明在家时常跟着爸爸观察螳螂蜕皮的过程,还会提出许多关于昆虫生长的问题。于是,幼儿园组织了“昆虫探秘日”活动,邀请明明爸爸来园讲解昆虫知识,并带孩子们观察螳螂的生活习性。活动中,明明主动向小伙伴介绍昆虫特点,比如他发现螳螂的前足像镰刀一样,还能准确说出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表现出极强的观察力和表达欲。此后,家园共同为明明提供昆虫观察工具和书籍,幼儿园在自然角开辟了“昆虫观察区”,明明家则一起制作了昆虫成长记录册。明明在这一领域的兴趣和能力得到持续发展,他不仅能说出多种昆虫的生活习性,还会主动带领小伙伴进行观察,其个性化的探索精神也日益凸显,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

三、建立个性化沟通反馈机制,畅通家园教育意见交流渠道

从教育沟通理论来看,有效的沟通是家园协同的前提。建立个性化沟通反馈机制,能让教师和家长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和内容,及时交换对幼儿发展的看法和教育建议,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教育方向偏差。这种机制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使家园教育能更精准地贴合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幼儿的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而家园沟通正是重要的互动形式,个性化的沟通能让双方更深入地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独特心理逻辑。同时,该机制能让家长更清晰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也让教师掌握幼儿在家庭场景中的真实表现,从而在教育策略上达成共识,形成教育闭环,确保对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支持更连贯、更具针对性,切实提升家园协同的有效性 [3]。

大班幼儿乐乐脾气急躁,在幼儿园常因争抢玩具与同伴发生冲突,教师通过日常观察记录了具体情况:一次区域活动中,乐乐因想玩同伴的积木汽车,未等对方回应就伸手去抢,争执中还推倒了积木城堡。在与乐乐妈妈沟通时,教师没有采用笼统的“孩子爱打架”的表述,而是详细描述了冲突场景,包括乐乐当时的表情、语言以及后续的情绪变化,并询问乐乐在家是否有类似情况。乐乐妈妈表示孩子在家也会因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比如想看动画片被拒绝时,会乱扔玩具,还分享了自己尝试的安抚方法 —— 转移注意力,但效果不稳定。基于此,家园共同制定了针对性方案:教师在幼儿园引导乐乐学习用“我想玩一会儿你的玩具,可以吗”等语言表达需求,设置“情绪冷静角”让他平复心情;妈妈在家通过绘本故事《学会等待的小兔》教孩子换位思考。通过每周一次的视频沟通和日常的便签反馈,双方及时调整策略,乐乐的情绪管理能力逐渐提升,能更平和地处理与同伴的矛盾,其个性化的情绪发展需求得到了有效关注。

四、实施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长协同教育专业能力

家长在幼儿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教育能力存在差异。实施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能根据不同家庭的教育理念、育儿困惑以及幼儿的个性特点,为家长提供专业、具体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成为幼儿园教育的有效合作者,从而为幼儿个性化发展营造一致的教育环境。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看,这种指导是幼儿园为家庭提供的精准支持,能弥补家长在教育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增强其教育自信。同时,个性化指导尊重了家庭的独特性,避免了“一刀切”式指导的局限性,使家长能根据幼儿的气质类型、发展节奏等个性化特征调整教育方式,确保家园教育在理念和方法上相互呼应,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个性化发展提供持续且适宜的支持 141

幼儿彤彤性格敏感,对新环境适应较慢,转园后一直不太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总是独自坐在角落摆弄衣角,老师主动邀请时也只是摇头。幼儿园了解到彤彤妈妈因担心孩子融入问题而焦虑,时常在家追问“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反而加剧了彤彤的抵触情绪,便为其提供了个性化指导:建议妈妈在家多与彤彤聊幼儿园的趣事,比如“听说你们班有会唱歌的小鸟摆件,你看到了吗”,减少负面暗示;教妈妈通过“幼儿园小剧场”角色扮演游戏,让彤彤扮演老师,妈妈扮演新同学,练习与同伴交往的技能。同时,教师在幼儿园给予彤彤更多耐心和鼓励,特意让她负责照顾自然角的多肉植物,让她在熟悉的事务中建立安全感。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两周后彤彤开始愿意在小组活动中发言,一个月后能主动与小伙伴分享自己的植物观察日记。彤彤妈妈表示,个性化的指导让她知道了如何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进行引导,教育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也更有信心配合幼儿园助力孩子成长。

五、结语

家园协同教育为幼儿个性化发展构筑了完整且动态的支持体系。文中搭建的个性化成长档案共享平台,打破了家园信息壁垒,让朵朵的语言天赋与空间智能在协同观察中被精准发掘;个性化兴趣共育活动激活了教育动能,明明对昆虫的探索热情在家园联动中持续升温,科学探究潜能得以充分释放;个性化沟通反馈机制畅通了教育意见渠道,使乐乐的情绪管理问题在精准互动中得到改善;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则提升了家长协同能力,助力彤彤克服敏感特质,顺利融入新环境。这些路径相互支撑,既遵循了幼儿发展的连续性与独特性,又契合了生态系统理论中“微系统”协同的核心要义。未来,唯有持续深化家园协同的实践创新,才能让每个幼儿的个性特质都得到尊重与滋养,为其终身发展注入持久动能,让个性化成长之花在家园共育的沃土上绚烂绽放。

参考文献:

[1] 史丽萍 . 幼儿园家园共育现状及解决方法研究 [J]. 智力 ,2024,(31):89-92.

[2] 陈湘湘 .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开展思路 [J]. 琴童 ,2024,(19):75-77.

[3] 彭程 . 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园礼仪教育实施现状与完善策 略 的 个 案 研 究 [D]. 陕 西 理 工 大 学 ,2024.DOI:10.27733/d.cnki.gsxlg.2024.000324.

[4]吴琪薏.论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C]//广东教育学会. 广东教育学会2024 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九届广东省中小学校 ( 园 ) 长论坛论文选(六). 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中心幼儿园东方华府分园 ;,2024:1719-1723.DOI:10.26914/c.cnkihy.2024.077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