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轨迹的影响

作者

翟文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一、原生家庭图景——结构与氛围的描摹

原生家庭图景主要介绍的是基本家庭结构、家庭的核心成员、家庭成员特征、家庭氛围的主基调、父母在家中的角色分配与笔者的互动模式。

笔者的家庭属于典型的城镇多子女核心家庭,父亲、母亲、大姐、二姐、笔者。父亲性格内敛理性,沉默务实,时常克制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关爱的方式常常是默默支持,对家庭事务参与度并不高,但在重大决策中具有绝对话语权;母亲性格坚韧,心思细腻,情感表达直接,但对任何事总是持悲观态度在先,承担着家里的主要家务和对我的教育责任,习惯通过家庭照顾者身份获取家庭存在感,有时会因为付出未被认可而产生委屈情绪;大姐是家中的长女,性格温和,婚姻稳定,家庭和睦,常常作为家庭的“情感粘合剂”,常常调解家庭矛盾,提供生活关怀;二姐性格果决雷利,雷厉风行,目标感明确,985 法学硕士毕业后考入公检法系统,她的成功让我既敬佩又压力倍增,对我来说既是“榜样”也是“监督者”的双重角色;“我”在家庭中处于“最小”的位置,既有父母的宠爱,也有姐姐的照顾,但同时也承受着“被期待”的压力。这种复杂的家庭角色定位,让我在成长过程中既感受到支持,也不断寻求自我证明的机会。

经济层面上 90 年代国企改革期间,曾作为国企职工的父母经历过下岗危机,后通过技术再就业的方式寻得了新的岗位。这段经历使笔者的家庭极度重视“稳定性”与“学历资本”,对我的学业自然也表现出了高压期待。文化层面上,父母分别为初中和高中学历,无力辅导学业,知识话语权向家中的二姐倾斜,二姐成为家庭中的“文化权威”,主导教育决策。社会网络层面,我的家庭的亲属网络集中于工人阶层,二姐成功进入公检法系统后,让全家以及整个亲戚网中的大部分人对“公职 Σ=Σ 成功”的集体认知更加固化。

二、原生家庭对性格与行为的影响

原生家庭是个体性格形成的最初土壤,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我性格的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父母性格较为内敛,家庭氛围整体偏向安静,我从小养成了内向,沉稳的性格,与外向活泼的孩子不同,我更喜欢独处,习惯将情绪内化,不轻易表达。这种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社交能力,但也让我在学习和思考上更加专注和深入。

在学习动力方面,家庭的影响尤为显著。父母虽然没有高学历,但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常常“以知识改变命运”来激励我们,二姐的优异成绩更是为我树立了具体的榜样。她的成功让我意识到,努力学习不仅是家庭的期望,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因此,我从小便养成了刻苦的学习习惯。

此外,二姐的严格要求也在无形中培养了我的竞争意识和抗压能力。她常常在学习上对我提出高标准,甚至在我懈怠时给予批评。这种高压环境虽然一度让我感到压抑,但也促使我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好的自己。可以说,我的学习动力不仅来源于对家庭的期望,更源于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对二姐的“赶超”心理。

三、原生家庭对学业与职业选择的影响

原生家庭不仅影响个体的性格和行为,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学业与职业选择。在我成长过程中,家庭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导向对我的学业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始终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并且竭尽全力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这种观念深深植入我的价值观中,成为我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

二姐的学业与职业路径对我产生了直接的启发作用,她的成功不仅为我树立了具体的榜样,也让我意识到,通过努力学习和职业规划,可以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二姐的影响下,我对“成功”的定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我看来,成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社会地位、职业成就和家庭幸福的综合体现。这种观念促使我在学业上不断追求更好的自己,并且在职业规划中倾向于选择具有社会价值和稳定性的职业方向。

此外,家庭对职业选择的期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决策。父母希望我能从事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这种期望与我个人的初步职业追求不谋而合。因此,在选择研究生专业和未来职业方向时,我更加注重职业的稳定性、社会认可度以及个人发展空间。

四、反思与成长:从原生家庭走出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提升,我开始对原生家庭的影响进行理性反思。虽然家庭为我提供了坚实的情感支持和教育基础,但我也意识到,过度依赖家庭期望和比较心理可能会限制个体的独立发展。因此,在研究生阶段,我开始从原生家庭的影子中走出,探索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在成长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虽然家庭的期望和姐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我不断前进,但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与二姐的比较中,我常常感到焦虑和不安,担心自己无法达到家庭的期望。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和自我反思,我开始理性地看待原生家庭的影响。我意识到,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是独特的,无需完全复制他人的道路。原生家庭的影响固然重要,但个体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同样不可忽视。

对于未来,我充满了期待和信心。我深知,原生家庭的影响将伴随我一生,但我也有能力在理解这种影响的基础上,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在心理调适方面,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不再一味的压抑情绪,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情绪调节,例如:运动、阅读、与朋友交流等方式。通过这种积极的心理调适方式让我在面对学业和生活压力时更加从容,也提升了我的心理韧性,我也会继续学习和实践积极地心理调节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的应对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壮苗 . 原生家庭功能对始成年期大学生自立性人格的影响路径研究[D]. 江南大学 ,2023.DOI:10.27169/d.cnki.gwqgu.2023.000607

[2] 郎庆敏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偏差的影响研究 [D]. 东北师范大学 ,2022.DOI:10.27011/d.cnki.gdbsu.2022.000423..

[3] 刘晓玲 . 家庭思想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J]. 家庭生活指南 ,2021,37(0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