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医学检验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输血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作者

张鑫淼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引言:

输血治疗作为现代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对危重患者来说,其及时、有效的开展可显著提高生存率并改善预后。而输血这一过程涉及献血者筛查、血液采集、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储存运输等多个环节,其中任何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导致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文章通过对常规输血检验与实施全面质量控制措施效果差异的比较,意在为临床输血安全给予科学依据及实践指导。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经前瞻性对照实验设计,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12 月在某三级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 6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其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输血史及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对照组依常规输血检验流程行质量控制,主要为对献血者基本信息记录、血液情况确认及按规定保存血液。

( 二)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本研究主要从输血治疗满意度(采用自制的《输血治疗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接受输血治疗的情况进行评估,内容涵盖穿刺技术、抽血方法、输血过程等方面,以 10 分制评分,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输血质量评分(采用医院自主研发的《输血质量评定量表》进行定量评价,主要从工作态度、风险控制和操作技能三个维度考核,每个维度满分 10 分,总分 30 分,分数越高则输血质量越好)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交叉配血问题(血浆异常、蛋白质异常、正反定型不合)、职业暴露(AIDS、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CMV 感染)、输血前后消毒问题(消毒操作不规范、消毒不达标)以及输血传染病(AIDS、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CMV 感染)的发生率。所有数据采用 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 X2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两组输血治疗满意度比较

医学检验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患者治疗满意度影响显著且直接这一情况,经本次研究系统评估发现,研究组在穿刺、采血、输血等关键环节的满意度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在穿刺技术方面研究组得分为 9.24±0.68 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85±0.92 分,在采血方法方面研究组得分为 9.38±0.56 分、对照组为 7.96±0.85 分,输血过程满意度方面研究组为 9.31±0.62 分、对照组为 8. 02±0.78 分,三个方面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这种差异主要归因于研究组实施的全面质量控制措施使医护人员在操作前进行了更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患者血管条件的评估、适当穿刺点的选择以及精准的技术操作,同时在整个输血过程中加强了对患者的观察和沟通,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感[1]。

( 二) 两组输血质量评分比较

输血过程专业水平衡量以输血质量评分为重要指标,本研究从工作态度、风险控制、操作技能三个维度予以全面评估,结果显示质量控制措施于提升输血质量效果显著,具体表现为研究组工作态度评分 9.42±0.53 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0.87 分,风险控制评分研究组 9.35±0.58 分、对照组 7.92±0.95 分,操作技能评分研究组 9.28±0.61 分、对照组 7.85±0.98 分,三个维度比较均具统计学意义 (P⟨0. 05) 。研究组实施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强化医护人员对输血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且使其在工作中表现出更认真负责态度尤其在核对血型、交叉配血和输血前准备等关键环节更细致谨慎,同时包含对潜在风险点如特殊血型患者特殊处理流程、输血反应早期识别和应急处理预案等的识别与预防的全面质量控制措施显著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2]。

( 三) 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本研究中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是评估输血安全性的核心指标,研究结果显著表明加强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能有效降低各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研究组在交叉配血问题方面发生 3 例 (10. 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2 例 (40.0%) ;职业暴露研究组发生 2 例 (6.7%),对照组发生 9 例 (30.0%) ;输血前后消毒问题研究组发生 1 例 (3.3%) ,对照组发生 8 例 (26.7%) ;输血传染病研究组发生 1 例(3.3%) ,对照组发生 7 例 (23.3%)。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研究组实施的质量控制措施着重加强了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准确性,通过采用多重验证方法、加强血样保存管理、严格执行配血试验操作规程等措施,有效减少了配血不合格导致的不良反应。在职业暴露和输血传染病防控方面,研究组通过加强对献血者筛查、血液标本的规范化处理以及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培训,显著降低了相关风险。

三、结语

研究表明,在医学实验室实施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提高输血安全性具有显著作用。通过规范化的标本采集、精准的血型鉴定、严格的交叉配血以及全流程的质量监控,可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输血治疗满意度。

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体系,探索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输血服务。

参考文献:

[1] 徐帆 . 输血血型鉴定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研究 [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 医学版 ),2025,39(03):247-250.

[2] 孙素娟 , 王秀梅 . 医学检验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输血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J/OL].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