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 循环法用于非法学法律硕士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研究
王晨瑜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引言:
工程管理领域常涉及复杂的法律事务,从项目招投标的合规性审查到工程合同纠纷的处理,都需要既懂工程管理又精通法律的复合型人才[1]。非法学法律硕士作为衔接非法律专业与法律实务的重要桥梁,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工程管理等领域的法治实践水平。产教融合模式虽为这类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导向,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因高校教学计划与行业实际法律需求衔接不畅,导致学生虽掌握理论知识却难以应对工程管理中的具体法律问题。PDCA 循环法凭借其系统性、持续性的管理逻辑,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1 基于PDCA 循环的非法学法律硕士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
1.1 计划(Plan)阶段
计划阶段需聚焦工程管理领域法律需求的精准匹配。联合建筑企业法务部、工程监理机构等实务单位,梳理出工程招投标法律风险评估、EPC 合同条款拟定、工程质量纠纷调解等 12 项高频法律实务场景 [2]。据此制定“法律 + 工程”双轨培养目标,例如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合规性审查。课程设置采用“模块化嵌入”模式,在民法课程中增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实务”子模块,在经济法课程中嵌入“建筑市场反垄断合规”单元,每个子模块配套 2 个工程真实案例。同时与 3 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明确企业需提供“项目跟岗 + 案例研讨”的实践岗位,确保计划环节与工程法律实务无缝对接。
1.2 执行(Do)阶段
执行阶段突出场景化实践教学的落地。采用“课堂模拟 - 项目实操”递进式教学:在《工程法律实务》课程中,先通过 BIM 技术还原某地铁项目工程款纠纷场景,让学生分组模拟施工方、业主方律师进行证据交换演练;随后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法务部跟岗,参与在建项目的签证单法律审核,协助整理工程变更的法律依据文件。建立“双导师日志”制度,校内导师每周检查学生的工程法律案例分析报告,企业导师每日记录学生参与项目法务工作的具体内容,如某次工程例会中提出的工期延误索赔法律建议。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特点,开发“法律条款 - 工程节点”对应手册,帮助学生快速定位不同施工阶段涉及的法律规范[3]。
1.3 检查(Check)阶段
检查阶段建立三维度评估体系。知识维度采用“工程案例闭卷考”,给出某市政工程转包纠纷材料,要求学生标注违法条款并计算违约金,考查法律条文与工程实务的结合能力;技能维度通过“模拟仲裁庭”评估,以实际工程质量保证金返还争议为蓝本,考核学生的举证逻辑与法律论证能力;素养维度引入合作企业的“法务工作胜任度评分”,从合同起草效率、工程术语运用准确性等 5 个指标进行量化打分。设置“红线指标”,如工程合同审查的关键条款遗漏率不得超过 5% ,未达标的学生需进入“案例复盘工作坊”进行强化训练,确保检查结果能精准反映工程法律实务能力短板。
1.4 处理(Act)阶段
处理阶段侧重形成可复制的改进机制。对检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如学生对 FIDIC 条款与国内工程法规的衔接掌握不足,立即在课程中增设“国际工程合同法律适用”专题模块,并录制由企业总法律顾问主讲的对比解析视频。将优秀实践经验标准化,例如将“工程签证法律风险防控工作法”整理成操作流程图,纳入《实务手册》。建立“问题溯源台账”,对某学生在工程保险理赔案件中出现的法律时效计算错误,追溯至《民事诉讼法》教学中工程时效特殊规定的讲解缺失,在下一轮教学中补充相关案例。每学期末召开校企联席会,根据处理结果调整下一轮培养计划,形成“发现- 改进- 固化”的闭环迭代。
2PDCA 循环法在非法学法律硕士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中的实施策略
2.1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以工程法律实务需求为纽带,构建“联合教研室 + 项目实践 + 导师轮岗”的立体合作体系。联合建筑企业成立“工程法务联合教研室”,企业选派 3 名资深总法律顾问担任副主任,深度参与《工程法律实务课程标准》制定,将企业实时处理的 EPC 合同纠纷、招投标投诉等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每学期更新不少于 8 个,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痛点同步。在此基础上,推行“项目制”实践,学生团队承接商业综合体分包合同审查等阶段性法务工作,企业按质量支付津贴,形成“学用结合、效益反哺”的良性循环。同时实施“双导师轮岗制”,校内导师每季度驻场企业法务部3 天,企业导师每月到校开展2 课时案例教学,通过双向流动实现教学标准与实务要求的动态对齐。
2.2 利用信息化手段
依托数字技术搭建“虚拟实训 + 智能诊断 + 数据共享”的闭环支撑系统。基于合作企业在建项目数据,开发“工程法律数字孪生实训平台”,构建招投标、合同签署、施工索赔等 6 个虚拟模块,学生借助 VR 设备模拟工程停工索赔谈判,系统自动抓取法律条款引用准确率等12 项关键指标,生成个性化能力图谱。同步开发“智能错题本”,通过算法归集学生在合同审查中反复出错的知识点,如建设工程优先权期限计算问题,自动推送配套微课和同类案例练习,实现精
准补弱。
2.3 强化质量文化建设
围绕工程法律人才核心素养,构建“风险意识 - 合规思维 - 伦理判断”的金字塔培育体系,并通过制度设计激发全员参与。底层从风险识别入手,每月发布“工程法律风险警示月报”,精选当月行业典型纠纷案例进行拆解,培养学生对隐蔽风险的敏锐度;中层聚焦流程合规,要求学生在模拟合同审查时必须标注“工程节点 - 法律条款”对应关系,通过标准化动作固化合规意识;顶层着力塑造伦理判断能力,开设“工程腐败案例思辨课”,引导学生剖析法律与行业潜规则的冲突解决路径。
结束语
将 PDCA 循环法融入非法学法律硕士产教融合培养,通过校企协同、数字赋能与质量文化培育,可精准对接工程法律实务需求。持续迭代的闭环机制,既能提升学生实战能力,也为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 李小川 , 易剑波 , 周文 .“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研究 [J]. 才智 ,2025,(22):161-164.
[2] 史建青 , 董春来 , 冯娜娜 , 等 .PDCA 循环法用于专业硕士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研究 [J]. 测绘通报 ,2021,(03):152-155.
[3] 雷沪 , 董锐 , 李成龙 .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PDCA”循环管理法的应用 [J]. 教育评论 ,2015,(11):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