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文化根脉与育人初心的同频共振

作者

何苗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将其与高校思政课程相融合,既是落实“两个结合”重大论断的具体实践,也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二者融合具有深刻的价值逻辑。从文化传承角度看,高校思政课程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意识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能为思政教育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从育人实效维度考量,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典籍、人物事迹等具有鲜活的感染力,可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具象的文化符号,帮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理解“国之大者”的内涵。

一、融合的价值意蕴

当前二者融合仍存在诸多现实梗阻。一方面,部分思政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局限,多停留在诗词典故等表层文化符号,未能深入挖掘“民为邦本”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在关联、“和合共生”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通之处,导致融合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单一,多采用“理论讲解+ 案例堆砌”的模式,缺乏如情景体验、实践互动等创新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此外,课程体系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缺乏系统性,多分散在各章节中,未能形成贯穿思政课程的文化主线。

(一)强化文化认同,筑牢精神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民惟邦本”“和而不同”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通过思政课程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能够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二)激活育人资源,提升浸润效能

传统文化中的典故传说、先贤事迹、哲学智慧(如儒家“修齐治平”、道家“道法自然”),可为立德树人提供生动素材,将抽象的育人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载体,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三)塑造品格素养,助力成长成才

传统文化倡导的“仁爱孝悌”“诚信笃行”“自强不息”等品德规范,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高度一致。通过融合教育,能引导学生涵养健全人格,培育社会责任感。

二、融合的现实挑战

推动二者深度融合需构建多维实践路径。在内容开发上,应建立“理论溯源—价值对接—现实践证”的融合机制。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分析“道法自然”思想与唯物辩证法的契合点;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里,将“仁义礼智信”与现代公民道德规范对照,形成传统文化与思政理论的互证体系。同时可编写融合读本,精选《论语》《礼记》等典籍中的育人素材,结合新时代案例进行解读。

(一)内容关联的“表层化”

部分高校在融合中存在“文化点缀”现象,仅将传统文化作为案例简单植入,未挖掘其与育人理念的内在逻辑关联,导致“形式融合”多于“精神契合”。

(二)实施方式的“单一化”

传统育人模式以理论灌输为主,对传统文化多采用“讲解 + 展示”的单向传播方式,缺乏体验式、互动式设计,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内生动力。

(三)师资储备的“薄弱化”

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传统文化系统认知,对经典文献的现代解读能力不足,难以实现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与育人目标的深度衔接。

(四)评估体系的“粗放化”

现有评价多侧重知识掌握程度,对学生文化认同度、价值内化效果的评估不足,无法全面反映融合教育的实际成效。

三、融合的实践路径

在方法创新层面,可打造“线上 + 线下”融合场景。线上开发“传统文化思政微课”,用动画形式演绎“愚公移山”与奋斗精神的当代诠释;线下开展“文化实践工作坊”,组织学生通过汉服设计、传统礼仪展演等活动,体会“礼乐文明”中的秩序理念与和谐思想。

在机制保障方面,需建立跨学科教研团队,由思政教师、文史学专家、一线辅导员共同开发融合课程模块。同时,将传统文化素养纳入思政教师培训体系,通过“文化研修班”“经典读书会”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文化解读能力。

(一)内容架构:构建“文化溯源 — 价值转化 — 实践赋能”的育人体系

在思政主干课程中嵌入传统文化模块,如将“家国情怀”与《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将“生态伦理”与“天人合一”思想关联。组织“红色文化 + 传统文化”研学活动,如参观革命纪念馆与古建筑、非遗传承基地,在对比中深化文化认同。在核心育人环节中嵌入文化模块,如将“家国情怀”教育与《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相结合,将“生态素养”培育与“天人合一”思想相贯通。组织“红色精神 + 传统文化”研学活动,通过走访革命旧址与非遗工坊,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深化认知。

(二)方法创新:打造“沉浸式”文化育人场景

运用 VR 技术还原“孔子周游列国”“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场景,开发“典籍中的智慧”互动游戏,增强学生的文化代入感。借助戏曲、书法、民乐等艺术形式承载育人内容,让文化精神“可视化”表达。设计“传统礼仪的现代转化”“义利之辨的当代启示”等研讨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传承。

(三)队伍建设:培育“文化 + 育人”复合型教学团队

组织育人工作者参与传统文化研修项目,邀请文史专家开展联合备课,提升经典阐释与价值转化能力。聘请非遗传承人、民俗学者担任校外导师,通过“双师协同”实现理论讲解与文化实践的有机结合。支持教师开展“传统文化育人”相关课题研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四)评价优化:建立“过程 + 成长”的多元评估机制

通过文化实践报告、主题演讲、创意作品等形式动态记录学生表现,降低终结性考核权重。开展“传统文化理解度”“价值认同度”等维度的测评,如组织“经典解读答辩”“文化案例分析”等活动。建立“文化素养成长档案”,追踪学生从文化认知到行为践行的转化过程。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合,是一场“守正创新”的教育实践。通过内容重构、方法创新、师资优化和评价改革,可实现传统文化从“文本符号”到“精神基因”的转化,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担当的新青年。这一过程需久久为功,既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形式主义,也要防止“厚古薄今”的文化保守,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叠加,而是要实现“以文化人”与“立德树人”的同频共振。通过系统化的内容构建、创新化的方法运用和常态化的机制保障,让青年学生在思政课堂中触摸文化根脉、涵养家国情怀,真正成长为兼具文化自信与时代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陈颖淑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方略[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5(18):97-100.

[2] 向俊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质量监测与评估 [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03):31-37.

2024 年辽宁省教育科研中青年骨干专项课题: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项目编号:JG24QGA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