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美术运用数字技术渗透本地非遗文化的策略研究
郑瑛
建瓯市建州教育总校第三小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明确提出,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 ( 欣赏·评述 )、表现 ( 造型·表现 )、创造 ( 设计·应用 ) 和联系 / 融合 ( 综合·探索 )4 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在此导向下,小学美术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本地非遗文化这一鲜活的地域文化载体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而数字技术的有效发展为这一融合提供了创新路径。由于部分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存在非遗文化渗透形式相对单一、学生参与程度不足等问题,数字技术的应用大多停留在工具层面,未能做到与非遗传承的深度结合。因此,探究和探索新课标导向下数字技术在小学美术本地非遗文化渗透中的策略有着积极意义。
一、虚拟仿真重构非遗技艺场景
虚拟仿真技术是数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通过构建三维立体的非遗记忆场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当中时空与实操的限制,让学生能够直观有效的观察到非遗记忆的细节流程,在沉浸式的体验当中深化对于非遗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以《抽象的雕塑》为例,教师可以基于本地非遗“砖雕”技艺这一载体,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数字场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联合非遗传承人扫描传统砖雕的经典文样,比如说卷草纹、如意纹等等,搭建起三维动态模型,清晰有效的呈现“选料—制坯—打坯—出细—磨光”的完整流程,每一个步骤都可以放大观察刀具的角度以及力度的变化等细节 [1]。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佩戴VR 设备走进虚拟砖雕工坊,自由的切换视角:既能够站在传承人的角度上观摩用刀的技巧和用刀的方式,看刻刀怎么在青砖上勾勒出抽象的线条;也能够从作品视角出发,感受到纹样从平面设计到立体呈现的演变。在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触屏操作虚拟刻刀,基于砖雕纹样的抽象元素进行再创造——有的学生借鉴卷草纹的曲线感设计出了螺旋上升的抽象雕塑;有的学生提取如意纹的对称结构组合成了几何堆叠的作品。虚拟系统可以实时有效的反馈雕刻力度与线条的流畅度,帮助学生进行快速有效的调整。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校园平台反反复复的回看技艺视频,对比自己的虚拟作品与传统砖雕的美学关联,以此加深对非遗中抽象造型思维的理解以及掌握。
二、交互设计激活非遗叙事表达
交互设计通过创设可以进行参与的非遗叙事情境,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了主动探索者,在互动的过程当中理解非遗背后所蕴含着的文化故事与情感内涵,在发挥数字技术的最大效用的同时,实现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美术本地非遗文化教学中的有效落地。
以《写意动物》为例,教师不妨以本地非遗“皮影戏”中的动物形象为切入点,在本课教学中融入交互设计。教师可以先收集皮影戏里的“瑞兽献福”“百鸟朝凤”等传统剧目,将其中的老虎、凤凰等动物形象拆解为线条、色彩、动态等元素,制作成交互式数字课件。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讲台点击屏幕当中的动物剪影,从而触发相关的叙事分支:点击老虎的时候,会弹出皮影戏中“武松打虎”的片段动画,同时直观有效的显示老虎形象的如意纹装饰寓意;点击凤凰的时候,会快速有效的播放传承人讲解凤凰尾羽渐变色彩象征吉祥的音频。在创作环节,交互画板还可以提供“传统元素库”,学生可以随时拖拽其中的皮影动物的典型线条(如凤凰的“S 形”颈、老虎的锯齿纹背),结合写意画的笔墨技法进行再创作。系统会实时有效的对比学生的作品与非遗元素之间的关联性,如提示“你用的淡墨技法和皮影的透光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制作好的作品上传到班级交互故事墙当中,搭配自己录制的动物寓意解说,生成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的“数字皮影故事”,在互评当中深化对于非遗叙述中动物符号的理解,从而落实新课标。
三、数据驱动精准推送非遗资源
数据驱动,顾名思义,即通过数据分析来推动决策、优化流程或提升工作效率 [2]。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数据驱动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需求,精准推送适配的本地非遗资源,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同时确保非遗文化渗透的针对性,充分落实新课程标准。
以《陶泥的世界》为例,教师需要选择本地非遗“龙山黑陶制作技艺”作为核心资源。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班级数字平台完成如下两项任务:一是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陶艺类型,二是上传一段随手捏制的陶泥作品的视频。系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 60% 的学生倾向于制作实用器皿,且视频中多数学生存在“塑形不稳”的问题。基于此,系统可以为学生精准推送资源:给偏好实用器皿的学生,推送本地黑陶中“蛋壳杯”的拉坯过程特写视频,重点标注匠人是如何通过手指力度控制器壁的厚度的;针对“塑形不稳”的共性问题,推送非遗传承人总结的“三段式捏坯法”动画教程(底部固定—中部塑形—顶部收边)。其次,教师留出一定的时间及空间让学生使用智能陶泥工具的时候,该设备会实时有效的记录学生的捏制轨迹,有效对比数据库当中黑陶技艺的标准动作,当发现学生的手部倾斜角度偏差超过 15 度的时候,会立即推送对应纠正视频。再次,教师可以基于相关系统,在创作环节以学生前期对于器皿功能的关注数据为依据推荐适配的黑陶纹样素材:喜欢储物罐的学生,收到便于清洁的素面黑陶参考图;偏好装饰性的学生,获取带有弦纹、划纹的纹样库。最后,教师可以借助该系统基于每个学生的作品以及创作过程数据生成个性化的报告,并附上网课链接,让非遗资源推送始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需要相贴合,充分的落实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导向下数字技术在小学美术本地非遗文化渗透中的策略研究,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为依据,探究和探索了三条路径,其可以让非遗文化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未来,教师需要进一步探究和探索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通过平衡数字化呈现与传统技艺的本真性,让数字赋能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成为传承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 邓伟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绘画教学探究 [J]. 美术馆 ,2023,4(04):46-48.
[2] 李谦 . 数字技术支持的小学美术教学探索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1,(2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