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视角下的项目经济性分析与概预算编制
李斌 李志刚
中国医药集团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7
引言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加快,工程项目规模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环境日益复杂。项目经济性分析通过评估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收益和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概预算编制则通过资金测算与控制,为实施提供财务和成本管理支持。二者在实践中紧密结合,构建项目投资与执行的整体框架。若缺乏科学的经济性分析,容易导致投资失误和资源浪费;若预算编制失真,则会削弱成本控制和影响工期质量。因此,从工程管理视角研究经济性分析与概预算编制的关联与优化,对于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执行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管理视角下项目经济性分析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
项目经济性分析是一种以投资回报和资源配置为核心的系统研究方法,旨在判断工程项目在技术、财务、市场等方面的可行性,并对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估。从理论基础来看,经济性分析依托于成本效益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敏感性分析和盈亏平衡分析等工具,以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揭示项目在不同条件下的风险与收益。在工程管理实践中,经济性分析不仅用于前期决策,也贯穿设计、施工与运营全过程。它能够帮助管理者合理确定投资规模,优化人力、物力和资金的配置,识别潜在的关键风险点,并为动态调整提供依据。特别是在资金紧张或市场波动环境下,经济性分析可以发挥预警作用,帮助项目方采取应对策略,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此外,这一分析还能为政府审批和企业融资提供有力支撑,提升工程项目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二、工程概预算编制的功能定位与关键特征
工程概预算编制是对建设费用进行系统化、标准化处理并形成约束性文件的过程,是投资计划落实和执行管理的重要工具。从功能定位上,它既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项目实施阶段进行成本控制和资金调度的核心环节。概预算的主要特征包括预测性、约束性和动态性。预测性体现在项目前期设计与计划阶段,通过对材料、人工、设备、管理费用等进行测算,为未来资金需求提供前瞻性参考;约束性体现在预算经批准后具有强制执行效力,是项目资金使用和成本核算的重要标准;动态性则强调预算必须随着市场环境和施工条件变化不断调整,保持与实际情况相符。科学的概预算编制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避免投资失控,并为成本监督和投资效益评估提供可靠基础。与此同时,编制过程还需兼顾政策要求与行业规范,确保预算结果具有合法性与可执行性,从而在工程实践中真正发挥其保障作用,并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为项目建设提供灵活而稳定的财务支持,促进投资目标顺利实现。
三、项目经济性分析与概预算编制的内在联系
项目经济性分析与概预算编制在工程管理中相辅相成,形成紧密联系。经济性分析侧重宏观层面的投入产出比、投资回收期和内部收益率等指标,而概预算编制则聚焦微观层面的费用细化与资金分配。二者结合,能够实现从战略决策到执行控制的全方位衔接。具体而言,经济性分析的结果为预算编制提供投资规模与资金框架的参考,而预算编制则将经济性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费用科目和施工环节中。同时,预算执行情况反向影响经济性分析结论,若实际支出大幅偏离原计划,需重新进行经济性评估,修正投资决策。这种互动形成了一个双向循环反馈体系,保证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既符合宏观经济性要求,又能实现微观层面的成本控制。只有将经济性分析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才能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的高效性,实现项目整体目标,并增强项目在复杂环境下的可持续性与抗风险能力,从而推动工程管理水平迈向精细化与现代化。
四、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在现实工程管理实践中,经济性分析与概预算编制的结合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部分项目在立项和决策阶段缺乏系统性经济性分析,往往依赖经验判断或片面数据,导致后续预算出现较大偏差。其次,概预算编制环节存在精度不足问题,设计深度不够、市场信息滞后和风险预留不足,使预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产生较大差异。再次,预算与经济性分析之间缺少有效联动机制,前期分析结果未能及时传递到预算修订中,导致两者脱节,削弱了管理的整体性。最后,一些项目未能充分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在市场波动、政策调整或不可预见事件发生时反应迟缓,难以及时通过预算调整来消化风险。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项目投资效益,也增加了执行风险和资金使用的不确定性,阻碍了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投资者对工程项目的信任与后续资源投入意愿,进而可能导致项目运行缺乏持续动力与发展空间。
五、优化项目经济性分析与概预算编制结合的路径
为解决上述问题,应从工程管理视角探索系统化的优化路径。首先,应强化前期经济性分析,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方法,构建科学的投资评估模型,提高分析的可靠性和全面性。其次,应提升预算编制的精细化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术,提高成本测算的精准度,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使预算能随市场变化及时修订。再次,应构建经济性分析与预算编制的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反馈闭环,保证二者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协调一致。此外,应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在预算中合理设置风险准备金,并结合敏感性与情景分析,将不确定性纳入可控范围。最后,应推动信息化手段的集成化应用,例如利用 BIM、ERP 系统或项目管理软件,将经济性分析与预算编制进行系统集成,提高实时性与透明度。这些措施有助于形成科学、动态和一体化的项目管理体系,从而提升整体经济效益和执行管理水平。
结论
工程管理视角下,项目经济性分析与概预算编制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两个环节,共同构成项目投资决策与实施控制的重要体系。通过经济性分析,项目能够在全生命周期内获得科学的效益评估与风险识别;通过概预算编制,资金安排与成本控制得以有效落实。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还能提升项目执行的稳健性与经济性。未来,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经济性分析与预算编制将进一步趋于一体化和智能化,形成全过程、动态化的管理模式,为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罗沛佩. 铁路工程项目中绿色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分析[J].财富时代 ,2024,(09):41-43.
[2] 黄建 . 我国房地产企业工程项目内部控制问题与优化研究 [D].浙江工商大学 ,2021.DOI:10.27462/d.cnki.ghzhc.2021.000478.
[3] 李若晰 . 工程造价与工程监理业务融合对工程项目绩效的影响研究 [D]. 重庆大学 ,2022.DOI:10.27670/d.cnki.gcqdu.2022.0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