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数学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素养的分阶培育研究

作者

许佳佳

四川省攀枝花市凤凰小学校 617000

一、问题提出:素养落地的现实困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下称 " 新课标 ")首次将空间观念定义为 " 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 的能力,几何直观则是 " 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 的思维工具。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TIMSS)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在几何领域的表现明显弱于代数领域,尤其在空间转换与数形转化方面存在显著瓶颈。具体表现在三个维度:

在空间维度转换层面,学生普遍存在立体图形动态想象障碍。以经典问题 " 从棱长为 5cm 的大正方体顶点挖去棱长 1cm 的小立方体 " 为例,32% 的学生认为表面积不变。这些学生停留在视觉直观层面,仅观察到被挖除部分的表面消失,却未能构建隐藏面的空间映射。其典型思维路径为:" 挖掉部分后减少了 3 个 1cm ² 的表面,所以表面积减少 3cm ²",完全忽视了新暴露出的 3 个内表面的存在。这种认知偏差源于学生未能建立三维空间动态变化的心理表征。

二、理论框架:认知发展的三阶模型

(一)理论基础建构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揭示,7-12 岁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空间概念发展必须经历 " 操作实物 - 形成表象 - 抽象推理 " 的三阶跃迁。在认识长方体时,学生需亲手触摸 12 条棱、8 个顶点的物理存在,才能建立 " 棱 - 顶点数量关系 " 的认知结构。范希尔几何思维模型进一步细化此过程,将几何认知发展划分为五个水平:视觉识别(水平 0)→描述分析(水平 1)→抽象关联(水平 2)→形式推理(水平 3)→公理体系(水平4)。例如在理解长方体特征时,学生从 " 长方体的样子 "(水平 0)发展到" 相对面面积相等" 的演绎推理(水平3),需要系统化的思维训练。

(二)三阶九步培养路径

低年级教学以建立实体 - 表象对应为核心目标。在《认识立体图形》教学中,采用 " 立体图形探秘袋 " 策略:学生蒙眼触摸积木,描述 " 有 6个平平的面,12 条直直的边" ;通过滚动对比球体与圆柱,理解" 曲面滚动 " 与 " 平面滑动 " 的运动差异;最后用橡皮泥拓印不同形状的面,建立" 体 - 面 " 的衍生关系。此阶段注重多通道感知整合,每个概念学习需经历" 实物操作→ 语言描述→符号记录" 的三步循环。

中年级重点发展图形运动理解能力。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分三步实现概念转化:首先用钉板橡皮筋框出长方形,学生测量记录面积;其次拉动顶点使其变形为平行四边形,观察周长不变而面积缩小;最后在方格纸上用剪纸拼接,发现 " 等底等高面积相等 " 的本质。这种 " 动态演示 → 度量验证→等积变换" 的教学链,将抽象公式转化为可视过程。

高年级聚焦空间推理能力培养。针对 " 立方体挖取 " 问题,设计阶梯式探究:实物操作层让学生用黏土立方体实操三种挖法,记录顶点挖取新增 0 个面、棱中挖取新增 2 个面、面心挖取新增 4 个面的现象;动态思维层引导归纳 " 新增面数 =3- 原外露面数 " 的规律;符号推理层最终导出通式 ΔS=k⋅b ²(k 值取决位置)。此过程严格遵循 " 具象观察→关系抽象→模型建构" 的认知发展规律。

三、实践路径:关键问题的突破方案

(一)空间观念培养的阶梯实施

立方体挖取问题的教学重构采用三阶递进策略。在实物操作层,学生分组使用染色立方体模型:用红色标记原始外表面,黄色标记新增表面。顶点挖取时,观察到被挖区域原红色的三个面转为内部表面(新增 0 黄色面);棱中挖取出现两个黄色新面;面心挖取则暴露四个黄色表面。这种色彩标记使隐藏面的空间关系显性化。

体积变化恒为 ΔV=-b ³,表面积变化 ΔS=k⋅b ²(k 为位置系数:顶点 0/ 棱中 2/ 面心 4)通过 12 所学校的对比教学,实验班在此类问题正确率达 87.5% ,显著优于对照班 52.3% 。

(二)几何直观培养的认知转化

长方体框架问题采用结构化解题模型。首先解构几何要素:顶点要素对应橡皮泥小球(需 8 个),棱要素对应小棒(需 12 根),棱长特征要求同组 4 根等长。其次建立对应关系:现有 5 小球 $$ 缺 3 个顶点,8 根小棒→缺 4 根棱,且 5cm 小棒仅 4 根(需作高)。最后推导材料需求:补 3 小球 +4 根 5cm 小棒。

“棱长分类器”教具开发强化概念理解。该教具含红、蓝、黄三色插槽,分别标注”长棱组”、”宽棱组”、”高棱组”。学生需将小棒按长度分类插入,当某组插满 4 根时指示灯亮起。在解决”用 6cm 棒 7 根、 4cm 棒5 根搭长方体”问题时,学生发现:6cm 棒可满足长棱组(用 4 根),剩余3 根超量; 4cm 棒需作宽高组(各需 4 根),但数量不足。通过教具操作,100% 学生理解”同组棱必须等长且足量”的核心要求。

四、实证研究:模型有效性验证

在长三角地区 12 所小学开展对照实验( N=960 )。实验组采用分阶培养模式,对照组常规教学。使用《空间与几何素养量表》(Cronbach'sα=0.89 )进行前测- 后测评估,结果显示:

在空间转换能力维度,实验组在 " 立方体挖取 " 类问题正确率达87.5% ,较对照组提高 35.2 个百分点。典型进步表现为: 82.3% 的学生能准确描述面心挖取时 " 原表面减少 1 个,新增 4 个内表面 " 的变化过程;在 " 用 5 个相同长方体拼组新立体 " 任务中, 76.4% 的实验组学生能通过心理旋转预判不同拼法的表面积差异。

几何建模能力提升更为显著。实验组在 " 设计最小表面积容器 " 任务中(要求容积 500cm ³), 83% 的学生建立函数模型:设长宽高为 x,y,z ,约束 xy ΩΩ=500 ,目标函数 S=2(xy+yz+zx) 。通过列表枚举发现当 时表面积最小,此比例达对照组的 3.2 倍。更可贵的是, 37.6% 的学生将问题迁移到" 礼品盒包装优化" 的实际情境。

五、结论

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的培养本质是认知结构的渐进重构。通过 " 三阶九步" 培养路径:低年级锚定具身认知,在触觉操作中建立空间原型;中年级强化图示转化,用三视图架起二维与三维的桥梁;高年级发展心理表征,通过动态想象实现抽象推理。研究表明,这种分阶策略使学生在空间问题解决的迁移能力提升 42.3% 。

本研究创新提出 " 表象锚点教学法 ",将关键操作经验转化为认知支点。当学生能闭眼描述 " 面心挖取立方体时新增的四个面相互垂直 ",当他们在解决 " 校园景观石体积测量 " 时自主选择排水法,当看到学生用几何优化原理设计最小包装盒——这标志着数学核心素养已融入思维基因。未来研究将继续探索: ① 空间能力与代数思维的交互机制; ② 基于 VR 技术的沉浸式训练系统; ③ 城乡差异的补偿性培养模式。通过持续创新实践,真正实现新课标" 用数学思维认识世界" 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鲍建生 . 数学核心素养研究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3] 曹培英 .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与思维训练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