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 分类理论下的初中物理分层作业设计研究
赵学志
重庆三峡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重庆万州 404120
1 引言
初中物理因其概念抽象、逻辑严密,常使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望而生畏。“浮力”与“电路”作为核心难点,涉及多因素分析与模型构建,传统“一刀切”作业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认知需求。SOLO 分类理论由比格斯提出,清晰描绘了学习结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结构层次(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拓展结构)。本研究以此为指导,设计阶梯型分层作业,旨在精准匹配学生认知起点,引导学困生思维拾级而上,验证其对学困生学习成效的提升作用。
2 理论基础与设计依据:SOLO 分类理论
SOLO 理论聚焦于学生在特定任务上的思维结构复杂度:单点结构层(Unistructural) :关注单一知识点或线索,如仅识别浮力方向向上或记住欧姆定律公式。多点结构层 (Multistructural) :能罗列多个相关知识点但缺乏有效整合,如列举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密度、排开体积)却无法阐明其关系。关联结构层(Relational) :能将多个知识点整合、建立逻辑联系,形成意义网络,如系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和受力分析解决物体沉浮问题,或分析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规律。抽象拓展层 (ExtendedAbstract) :超越具体情境,进行抽象概括、预测或批判性反思,如将浮力原理迁移设计简易密度计,或基于电路原理设计节能方案。该理论为本研究设计分层作业提供了清晰的认知阶梯蓝图。
3 基于SOLO 的初中物理分层作业设计路径
3.1 核心原则:诊断先行:通过预习小测、课堂提问、前测等方式初步定位学生当前 SOLO 层次。层次清晰:作业任务明确标注对应 SOLO 层次及思维要求。阶梯递进:设计由低到高的任务链,鼓励学生挑战更高层次。弹性选择:学生可在完成基础层次后,根据能力尝试更高阶任务,非强制分层。动态调整:根据学生作业反馈及时调整其层次定位。
3.2 分层作业设计实例。模块一:浮力,单点结构层任务:1. 画出浸没在水中的正方体木块所受浮力的方向(箭头表示)。2. 直接应用公式 F 浮 =G 排
液 gV 排,计算已知体积的铁块在水中的浮力。目标:掌握浮力方向、基本公式的直接应用。关联结构层任务:1. 分析比较同体积铁块和木块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时所受浮力大小,并解释原因。2. 一个实心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示数为F1 ;将其浸没水中后示数为 F2。推导计算浮力 F 浮和物体体积 V 物的表达式。3. 解释钢铁制造的万吨巨轮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目标:综合运用浮力公式、重力、密度概念及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因素间关联。抽象拓展层任务:1. 设想一种密度略大于水的材料,如何利用浮力原理设计一个能悬浮在水中的装置?简述原理。2. 查阅资料,分析潜水艇是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潜的?其原理与浮力有何深层联系?评价其设计巧妙之处。目标:超越具体计算,进行原理迁移、设计创新或批判性评价。模块二:电路,单点结构层任务:1. 识别给定电路图中的电源、开关、用电器(灯泡)、导线等元件。2. 根据串并联电路定义,判断简单电路(仅两个灯泡)的连接方式。3. 应用欧姆定律公式I=U/R,在已知电压和电阻时求电流。目标:识别元件、基本连接方式,直接应用欧姆定律公式。关联结构层任务:1. 分析一个包含两个灯泡、开关、电源的串联电路:若其中一个灯泡灯丝断了,另一个灯泡是否还亮?电压表示数如何变化?为什么? 2. 设计一个简单电路,要求用一个开关控制两盏灯,且一盏灯的亮灭不影响另一盏灯。画出电路图并说明原理。3. 在已知电源电压和两个串联电阻阻值的情况下,计算各电阻两端电压、电流及总电阻。目标:理解串并联特性(电流路径、电压分配)、分析电路故障、设计简单电路、综合运用欧姆定律计算相关量。抽象拓展层任务:1. 家庭电路中,为什么大功率电器(如空调)启动时,同一线路上的灯泡有时会变暗?请从电路原理角度分析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2. 调研或设想一种利用简单电路原理(如光控、声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节能楼道灯)的方案,简述其工作过程和核心元件作用。目标:将电路原理迁移解释复杂现象,进行创新应用设计或评估。
4 有效性验证:研究设计与实施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对象:选取同年级、物理均分相近的两个平行班(A 班为实验班,B班为对照班),每班学困生(依据入学摸底及期中物理成绩后 30% 划定)各15名。方法:准实验研究法。自变量:作业类型(实验班:SOLO分层作业;对照班:
传统统一作业)。因变量:学困生物理成绩(后测)、分层作业完成度与正确率(按SOLO 层次统计)、物理学习兴趣/ 态度问卷得分。控制变量:教学内容、教师、课时、前测成绩(确保基线一致)。周期:一个完整教学单元(涵盖浮力与电路),约6 周。
4.2 实施过程,1. 前测:单元教学开始前,对两班学困生进行物理基础测试(含浮力、电路基础知识)及学习态度问卷。2. 教学与作业:两班由同一教师授课。实验班A班实施SOLO分层作业;对照班B班实施统一的、难度中等的传统作业。3.过程记录:详细记录学困生各层次作业的选择情况、完成时间、正确率(分层次统计)。4. 后测与反馈:单元结束后,进行统一后测(侧重应用与综合)。再次发放学习态度问卷。对部分学困生进行访谈,了解其对分层作业的感受。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后测成绩对比:实验班学困生的后测平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班学困生( (p⟨0.05) )。尤其在涉及关联结构层和抽象拓展层的应用题上,实验班学困生得分提升更明显。作业表现分析( 实验班) :完成度与参与度:单点结构层作业完成率接近 100% ,关联结构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完成核心部分,部分学生尝试挑战抽象拓展层任务。正确率梯度:单点结构层作业正确率最高(约 85% ),关联结构层次之(约 65% ),抽象拓展层最低(约 40% ),但尝试即获得鼓励分。学困生在低层次任务上获得成功体验后,更愿意尝试更高层次。
5 结语
将SOLO 分类理论应用于初中物理分层作业设计,特别是针对“浮力”、“电路”等难点构建阶梯型任务,为破解学困生转化难题提供了具有理论支撑和实践效力的新路径。它超越了简单的“题量”增减或“难度”分层,直指学生思维结构发展的核心。通过精准诊断、层次化任务设计和弹性选择机制,分层作业有效弥合了学困生认知起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鸿沟,点燃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内在动力,为其物理核心素养的渐进式发展铺设了坚实的阶梯。本研究验证了该路径的有效性,其理念与方法具有在物理乃至其他理科教学中推广的潜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SOLO 分层与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等模式的深度融合,以及其对不同认知风格学困生的长效影响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慧媛 . 张丽霞 . (2018). SOLO 分类理论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物理教师 , 39(11), 2– 5+9 .
[2] 王较过 . 孟进 . (2020). 基于 SOLO 分类理论的初中物理学业评价研究 .教育测量与评价 , (10), 55–61.
[3] 丁邦平. (2023). SOLO 分类理论下初中物理学困生思维障碍诊断与干预研究 . 教育导刊 , (8), 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