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工程在住宅小区建设中的应用

作者

熊苇

东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湖北大冶 4351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住宅小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方便、舒适和安全等多个层面的生活感受。在此背景下,建筑在住宅小区建设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建造水平与完备度对居民的生活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其能让人们更好地满足不断提高的住房需求的重要保证。建筑作为住宅小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其不仅能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还能通过优化社区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1 建筑工程在住宅小区建设中的具体作用

1.1 基础设施配套,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建筑为住宅小区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配套,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其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和社区功能的正常运转。例如,完善的道路系统能够确保居民出行便利,供水与排水系统的科学规划能够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和环境卫生,电力与通信设施的覆盖则为现代生活提供了必要支持。没有高质量的建筑配套,住宅小区将难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1.2 优化社区环境,提升居住品质

建筑通过绿化、景观设计、照明系统等环境优化措施,显著提升了住宅小区的居住品质。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小区内的环境得到了提升,给住户带来了一个良好的休憩场所。通过合理的园林规划,可以更好地提升小区的人文气氛,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同时,灯光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与便捷。通过一系列的改善措施,提升了市民对居住的满意程度,也提升了小区的魅力。

1.3 完善公共服务,促进社区功能融合

建筑在住宅小区建设中还承担着完善公共服务的任务,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的配套建设。例如,规划部分学校、幼儿园可以解决居民孩子的教育需要,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为居民提供方便的医疗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居民提供大量的文体活动场所。总之,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不仅提升了社区的功能性,还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2 建筑工程技术在住宅小区建设中的应用

2.1 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

地基处理是确保住宅小区建筑安全稳定的关键环节。在软弱地基处理中,常用的方法有 CFG 桩复合地基技术,该技术通过在地基中设置 CFG 桩,与桩间土共同承担建筑物荷载,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以某住宅小区为例,因场地地基土为淤泥质土,采用 CFG 桩复合地基处理后,地基承载力显著提高,满足了高层住宅的承载要求。基础施工方面,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荷载大小,可选择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筏板基础、箱形基础等不同形式。例如,多层住宅一般采用条形基础,高层住宅则多采用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以保证基础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2.2 主体结构工程技术

主体结构工程是住宅小区建筑的骨架,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 - 剪力墙结构等。框架结构具有空间灵活、便于分隔的特点,适用于多层住宅和公共建筑;剪力墙结构侧向刚度大,抗震性能好,常用于高层住宅。在主体结构施工中,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关键。钢筋的加工、连接和绑扎质量直接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目前常用的钢筋连接方法有绑扎连接、焊接连接和机械连接,其中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连接,具有连接强度高、施工速度快等优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控制好混凝土的配合比、浇筑速度和振捣质量,防止出现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

2.3 装饰装修工程技术

装饰装修工程赋予住宅小区建筑美观的外观和舒适的内部环境。外墙装饰常用的材料有涂料、面砖、石材等,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装饰效果和性能特点。例如,真石漆涂料可模仿天然石材的质感,具有成本低、施工方便等优点;干挂石材则具有高档、耐久的特点,常用于高档住宅小区。室内装修方面,地面材料的选择丰富多样,如瓷砖、木地板、地毯等,需根据不同功能空间的使用要求进行选择。在装修施工中,采用新型环保材料和施工工艺,如装配式装修技术,可减少现场湿作业,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装修污染。

2.4 配套设施工程技术

配套设施工程是保障住宅小区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给排水工程包括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给水系统需满足居民用水的水质、水量和水压要求,采用变频调速供水设备可实现节能供水。排水系统则要确保污水和雨水的顺畅排放,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回收利用。供电工程需合理设计供电线路和配电设备,满足小区居民和公共设施的用电需求,同时采用智能电表等设备,实现用电计量和管理的智能化。供暖工程可采用集中供暖或分户供暖方式,近年来,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新能源供暖技术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

3 建筑在住宅小区建设中的未来展望

3.1 智能化与信息化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智能化与信息化将深度融入建筑。智能水表、电表、

气表等设施将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与远程监控,助力居民精准掌握能源使用状况,实现节能减排。同时,智能安防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等将大幅提升小区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3.2 人性化与宜居性

未来的建筑将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建设更多的休闲广场、健身设施、儿童游乐区等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优化小区的交通组织,设置更多的停车位、充电桩等设施,解决居民的停车难题。

3.3 推广综合管廊建设

综合管廊建设将成为未来建筑的重要发展方向。将电力、通信、燃气、供水等多种管线集中敷设在地下综合管廊内,可有效避免道路反复开挖,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可靠性与维护效率。从施工角度来看,综合管廊建设采用集中施工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各管线单独施工,能够统一规划施工时间和空间,减少了因不同管线施工队伍交错作业带来的干扰和冲突,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管廊内部空间宽敞,为施工人员提供了更良好的作业环境,便于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保障了施工质量。长期维护方面,综合管廊内的管线布局清晰,设置了专门的检修通道和监控系统,工作人员可以直接进入管廊内部进行检修,快速定位故障点,大幅缩短了维修时间,降低了维护成本。

结束语

总之,建筑在住宅小区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不仅是居民生活的基础保障,更是提升社区功能、优化生活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后,可以通过推广智能化和绿化的科技手段,使居住社区与城市发展更加紧密结合,为人们营造更加宜居、便捷、可持续的居住环境。通过对项目在居住区建设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为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助力实现高质量的城市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安举 . 住宅小区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措施研究 [J]. 工程技术研究 ,2024,9(11):128-130.

[2] 于一 . 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D]. 青岛大学 ,2023.

[3] 吴卫. 某住宅小区开发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 青岛大学,2018.

[4] 毕若辉 . 绿色建筑设计在住宅小区建设中的应用 [J]. 建筑知识 ,2017,37(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