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与美共栖
杨洋
玉门市柳河镇学校 甘肃酒泉 735211
引言: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塑造学生内在情感的有力工具。音乐作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能够引导学生走进美的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自我情感的升华。其既有助于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感受艺术之美,还能在互动体验中发展音乐想象力,增加音乐学习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合审美教育,让学生心灵与美共栖。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兴趣
为了激发小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兴趣,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策略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体验不同场合下背景音乐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其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小学音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展示经典或流行歌曲的创作背景、演唱者的励志故事以及歌曲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以《蜗牛与黄鹂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首先讲述一个与歌曲内容紧密相连且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来引入主题,将学生带入一个充满童趣的情境中。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融入歌曲中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等音乐元素,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模拟歌曲中的人物,在演唱中加入表演动作增强沉浸体验,使音乐学习有效结合视觉与肢体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节奏的韵律感及旋律美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置“情境问答”,让学生想象在大自然中,这首歌会带来怎样情绪变化,引导学生在假想的生活化情境中深化音乐理解,延展音乐审美体验。随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欣赏歌曲,共同分析歌曲中的音乐结构、旋律走向、节奏特点以及歌词的寓意等要素,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通过这样的互动式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领略歌曲的艺术魅力,还能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激发对音乐审美的浓厚兴趣,为学生的音乐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教学内容,拓宽音乐视野
丰富教学内容是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欣赏不同风格与类型的音乐作品,在课程设计上应涵盖多种经典及流行曲目,并且这些曲目的选择应当跨越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例如,在教授古典乐时可以选取巴赫、贝多芬等大师的作品,让学生了解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可以介绍中国民族乐器如古筝、二胡的演奏特点及其代表作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知,还能够在比较中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例如在《瑶族舞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听赏歌曲后详细讲解瑶族的历史、风俗、节日以及音乐特点,使学生了解《瑶族舞曲》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 PPT 展示瑶族服饰、舞蹈和乐器的图片或视频,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瑶族舞曲》与其他民族的音乐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感受各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以此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结合传统节日主题设计音乐欣赏组合,在春节前欣赏中国节庆音乐,圣诞节前介绍西方节日歌曲,促使学生在对应的文化氛围中理解音乐背后的意义。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还要强调音乐与人类情感的普遍联系,指导学生在不同文化音乐作品中发现共通美感,真正认识到审美教育的跨文化价值。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创作中提升审美能力。在课堂学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或小型乐队表演,在团队合作和舞台实践中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音乐教材,引导学生创作和表演音乐剧或短剧,将音乐与故事情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将熟悉的歌曲改编为适合某种乐器演奏的版本,培养学生的音乐改编能力和对乐器特性的理解。例如在《红蜻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声部学习歌曲,从第一声部到第二声部,逐步深入,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体会合唱的和谐之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走向以及歌词所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用竖笛等乐器吹奏《红蜻蜓》,让学生在演奏中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韵律美和表现力,在音乐表演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课堂实践之外,教师还能布置“校园小型音乐节”任务,让学生分组负责演唱歌曲、器乐伴奏,体验系统性开展音乐表演的过程。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记录“音乐日记”,在聆听喜欢歌曲后写下个人情绪感受。理解音乐与个人心灵的联系,延伸审美体验。
结束语:
小学音乐课堂作为学生初步接触音乐的重要场所,可以传授学生音乐知识,在无形中塑造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音乐视野以及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审美能力三项具体策略,以期将审美教育融入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之美的同时,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展望未来,音乐审美教育应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断创新,实现心灵与美共栖。
参考文献:
[1] 蔡培童. 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方法 [J]. 琴童, 2024,(20): 39-41.
[2] 武婧 . 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分析 [J]. 中国民族博览 , 2024, (13): 175-177.
[3] 李杭希 . 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和融入路径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4, (03): 122-124.
[4] 杨婷. 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 [J]. 山西教育( 教学 ), 2024, (11):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