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与反思
杜龙彬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古云镇中心小学 252400
引言
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近年来受到政策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课后服务与素质教育成为小学教育的新重点,为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契机。如何在学科减负的科学设计劳动教育内容并确保实施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本文聚焦于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实践现状,从真实教学案例出发,梳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旨在推动劳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与现实问题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小学教育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理念发生了显著调整,劳动教育虽然被赋予更高的地位,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仍停留在形式主义层面,缺乏对其育人功能的深入理解。这种观念上的滞后直接影响了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使得劳动教育在校本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够稳固。教育评价机制仍以学科成绩为核心,劳动教育的成果缺乏有效的量化与过程性评价工具,导致教师缺乏积极性,学生参与动力不足,劳动教育难以真正落地生根。
劳动教育资源的匮乏也是制约其实效性的重要因素。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学校,在场地、设备、材料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难以开展具有实践性和体验性的劳动活动。城市小学由于场地限制,无法开展农业种植、简单工艺制作等传统劳动项目,这也限制了劳动课程的多样性与本土化发展。师资方面,现有教师大多为学科型人才,缺乏劳动技能与指导经验,劳动教育往往被临时安排或交由无专业背景的教师完成,造成课程内容空洞,缺乏系统规划,难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与探索热情。
家庭和社会对小学劳动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也不容忽视。一方面,部分家长认为劳动会占用孩子学习时间,甚至将劳动视为“低价值”的活动,不支持孩子在家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另一方面,社会资源的链接尚不充分,缺乏系统的校外实践基地和社区支持机制,使得劳动教育局限于校内,缺少真实生活情境的锻炼。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小学劳动教育虽有政策推动的“风口”,却在实践中暴露出一系列结构性、系统性的问题,亟需从理念更新、资源整合与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反思与优化。
二、构建多元融合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在“双减”背景下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构建以多元融合为核心的实践路径,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多维教育目标的有效协同。劳动教育应不再局限于单一课时的课程安排,而应嵌入整体教育体系之中,实现课程内容的纵向贯通与横向融合。可将劳动教育与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项目化学习、主题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提升综合素养。以学校种植园为例,不仅可让学生学习种植技能,还可开展植物日记写作、生态知识科普、美术写生等综合活动,达成学科融合与劳动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课程形式的创新是实现劳动教育生活化、趣味化的关键。学校可尝试“劳动 + 课程”“劳动 + 生活”“劳动 + 节日”的复合型模式,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设计。如以“整理书包”“家务清洁”“社区环保”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任务驱动、成果展示、过程记录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建立“劳动任务清单”制度也具有积极意义,让每位学生在学期内承担明确的劳动职责,通过周期性打卡与自评、互评机制,形成可视化的学习成果,提升参与度与成就感。
发挥家庭和社区的协同育人作用,是拓展劳动教育外延的重要路径。学校应主动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指导家长合理安排孩子在家庭中的劳动任务,并建立与社区农场、博物馆、科技馆等机构的合作机制,打造“第二课堂”实践平台。在实施过程中,还应注重劳动项目的分层分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发展阶段,设定从简单到复杂、从辅助到独立的任务结构,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渐进式提升。通过打通课程融合、形式创新与资源整合三大路径,劳动教育将在小学阶段实现从“可有可无”到“不可或缺”的根本转变。
三、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的保障机制与改进建议
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不仅依赖课程与教学设计,更需完善的制度保障与可持续的推进机制作为支撑。从制度层面来看,应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地位,制定科学的课时安排和学习目标,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与升学考核机制的有效衔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细化的劳动教育指导意见与操作指南,统筹规划区域内的劳动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建设,避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造成的实施“断层”。学校内部应建立劳动教育工作专班,明确责任人、工作流程与评估标准,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避免出现流于表面的“应付式”落实现象。
教师队伍建设是保障劳动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与可持续性。目前,小学劳动教育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大多数教学任务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导致课程缺乏专业指导和系统规划。为提升整体师资水平,应构建覆盖广泛的职后培训体系,强化教师劳动技能与教学组织能力。推行技能等级认证制度,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校本教研可作为教师互助成长的重要平台,推动经验交流与实践创新。建议设立“劳动教育指导师”岗位,并与职称评定、薪酬激励挂钩,增强教师参与积极性。师范院校也应从源头上优化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课程标准,培养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并重的新型劳动教育师资力量。
结语
本文围绕“双减”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实践路径及保障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反思。研究发现,劳动教育虽迎来发展契机,但在理念更新、资源配置、课程融合等方面仍存诸多挑战。唯有构建多元融合的实践体系,完善制度保障与教师队伍建设,方能实现劳动教育的真正落地。未来应持续推动家校社协同联动,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使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长效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倩 , 周新宇 .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42(18):23-26.
[2] 陈思羽 , 韩志豪 .“双减”政策下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J].中国教育学刊 ,2023(10):55-60.
[3] 罗晴, 杜梓涵. 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优化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24(6):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