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下的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研究
刘子义
湖北华宇高科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随着城市建设节奏的加快与建筑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设计方式也在悄然发生转变。相比传统现浇方式,装配式建筑通过工厂预制与现场拼装,在提高建造效率的同时,更强调设计的系统性与前置性。这种转变使得建筑空间不再孤立划分,而是倾向于整体协调的集成设计。特别是在室内外关系处理上,如何实现视觉通透、结构统一、功能连续,成为衡量建筑质量与用户体验的重要维度之一。
一、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概述
(一)装配式建筑的定义与特征
装配式建筑是以工厂预制构件为核心,在施工现场进行快速拼装的现代建筑方式,其核心特征包括标准化设计、构件模块化、施工装配化和装修一体化。其显著优势在于缩短工期、减少湿作业、控制质量波动及降低人工成本 [1]。在实际应用中,预制构件如预制墙板、楼板、楼梯、阳台、空调板等均可通过模数化设计进行系统组合,实现建筑构造的体系化与施工工艺的工业化。同时,装配式建筑对设计前置性提出更高要求,设计阶段需充分考虑构件分缝、运输尺寸、起吊路径及节点连接方式,为室内外一体化设计提供了清晰的技术框架。
(二)结构体系类型分析
装配式建筑常见结构体系包括预制混凝土、钢结构和木结构三类。预制混凝土体系(PC)广泛用于住宅建筑,具备整体性强、防火耐久等优点,常采用叠合楼板、预制剪力墙等构件,连接方式以套筒灌浆或湿接缝为主。钢结构体系适用于公共建筑和大跨空间,构件如H 型钢、桁架梁等通过焊接与螺栓连接。木结构则多用于低碳生态建筑,常见形式为 CLT 与胶合木,具有良好的可再生性。不同体系影响构件规格、拼装方式及节点处理,对室内外一体化设计提出不同技术要求。
(三)结构体系对设计逻辑的影响
装配式建筑强调模数化与标准化设计,常以 300mm 或 600mm 为基本模数,统一控制墙体、开洞、梁柱间距等,确保构件可预制并现场高效装配。例如,外墙板常为 180mm 厚,内隔墙多为 100mm 轻质板,门洞宽度控制在标准模数内,避免后期调整。连接节点如后浇带、钢套筒位置、拼缝方向等决定了内装系统的界面处理方式,需在设计初期就统筹考虑,确保结构与装饰衔接自然、施工高效。
二、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理念与实践路径
(一)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的内涵与价值
在装配式建筑中,室内外一体化设计并非简单的美学延续,而是空间、构造与施工逻辑的一体化协同。其核心价值在于打通功能空间的边界,实现景观、光线、通风与使用行为的有机融合。例如,通过地面材料从室内延伸至阳台、景观平台或下沉庭院,形成视觉统一的开放空间;再如,门窗系统采用地弹门或大尺度推拉窗,实现内部起居空间与外部景观场地的无障碍联通,提升空间开放感与互动性;同时,结构一体化构件如一体式阳台板、空调板、女儿墙板等的标准化使用也提升了界面连续性与节能性能,为整体空间质量与用户体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施工保障。
(二)一体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室内外一体化需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系统协同性原则,确保结构、装修、水电、幕墙等专业基于统一模数进行协同设计,实现信息、接口与施工次序的协同一致;二是模块统一性原则,所有墙体厚度、门窗洞口尺寸、吊顶高度等需统一协调,常用尺寸如净高 2.7 米、洞口宽度 1200mm 需严格执行标准模数;三是工艺适配性原则,所有内装构件须与结构构件连接逻辑相容,如吊顶龙骨系统与预留埋件一致,地面装饰层与楼板厚度相扣合,减少现场二次施工与调整;四是绿色可持续原则,优先采用可回收、环保性能优越的材料,如外墙采用 UHPC 挂板、室内使用石膏基无甲醛饰面板,地面为PVC 同质透心地材与干法施工地板系统,全面提升建筑环保性能[2]。
(三)设计策略与关键节点控制
室内外一体化的核心在于设计前期对关键构造节点的控制与尺寸校准。典型做法包括:预留预埋方案的标准化,如门窗框在工厂阶段已固定于外墙板内,现场仅需注胶密封,阳台栏杆嵌件也在预制阶段完成,避免后期剔凿与调整误差;界面控制策略如内外墙交接处通过 T 型构件形成统一出线槽,天花灯具、风口、喷淋口与外墙窗头高度一致,形成视觉与施工层面的统一基准;材料选型策略如室内外墙面均采用同色陶板、金属板或清水混凝土饰面,实现连续界面与质感统一;此外,厨房、卫生间等核心功能区建议采用整体装配式模块(如Kitchen Pod、Bathroom Pod),将水电、通风与装饰集成在一体化构件中,有效提升空间利用率与施工效率,同时减少交叉作业带来的干扰。
(四)信息化设计技术的支持作用
实现高精度一体化设计离不开 BIM、参数化设计与数字建造平台的协同支持。设计阶段,基于 BIM 模型的构件信息集成可对所有墙体、楼板、天花、门窗等节点进行碰撞检测与精度校核,提升施工准确性并减少设计遗漏[3]。参数化建模技术(如Grasshopper、Dynamo)可自动生成与结构模数匹配的构件轮廓,并对不同户型自动调整尺寸,提升构件通用率与设计灵活性。数字建造技术如RFID 构件追踪、数字孪生工厂仿真系统,可实现工厂—工地全过程信息跟踪和实时状态反馈,从而保证设计、生产、运输与装配环节无缝衔接。与此同时,安装动画模拟、装配路径可视化等功能也提升了现场操作精度和施工效率,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室内外一体化提供信息化基础与数据保障。
三、装配式建筑中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的案例分析
(一)典型项目案例一:城市住宅项目
某保障性住宅项目采用全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所有构件工厂化生产,现场采用塔吊吊装拼接完成主体结构。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突出体现在界面统一与构件衔接上,客厅地面采用预制复合楼板 +PVC 拼装地板,阳台地面则为同材质嵌入式拼板,构成无高差连续地面;阳台栏杆与空调板采用一体式预制装置,窗台、窗框与室内石膏线一致对缝,细部处理精度控制在 ±5mm 以内,有效保障了室内空间的整体性与施工质量。此外,室内机电管线提前布置于预制墙体套管中,实现全封闭墙面施工后无任何裸露管线,避免了传统施工中的二次开槽与接口错位问题。该项目交付后用户普遍反映室内采光良好、界面整洁、功能连续,较传统住宅显著提升了整体空间体验与居住满意度。
(二)案例经验总结
住宅类项目重视功能整合与界面整洁,重点控制在地面连续性与节点收口的统一,确保空间体验的完整性与使用的舒适性。一体化设计的关键在于设计前期即明确构件边界、接口逻辑与空间属性,保证构件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协同一致性和安装精度。同时,项目成功与否高度依赖于预制构件精度、施工管理能力与 BIM 技术深度融合程度,需多专业全流程介入与实时协同方可实现真正高质量的一体化空间。
总结: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为实现室内外一体化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通过模块化构件、标准化节点与信息化设计手段的协同应用,可有效提升建筑空间的整体性与功能效率。实践表明,一体化设计不仅优化了建筑美学表达,也提升了施工品质与运维效率,未来在推动绿色、高效、工业化建造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英 . 影响装配式建筑构件连接节点质量的因素分析 [J]. 混凝土 ,2024,(12):175-177.
[2] 黄超 . 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中 BIM 技术要点及应用实践 [J].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24,37(06):165-166.
[3] 李 筱 濛 .BIM 技 术 在 装 配 式 建 筑 中 的 应 用 探 究 [J]. 建 筑 经济 ,2024,45(S2):27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