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跨学科融合与红色文化浸润:大中小学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作者

孙红丽 常雪 连莲 王萌 赵红英

河北省邯郸学院机电学院 河北邯郸 056000;河北省邯郸市广泰中学 河北邯郸 056006

一、大中小学课程融合的意义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综合素养是人才发展的核心支撑。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立足京津冀红色文化资源与跨学科教育实践,推动大中小学课程融合是落实文化自信培育与综合素养提升双重目标的关键路径,其意义体现在三个维度。

文化传承维度上,课程融合为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系统性载体。通过挖掘地域红色文化基因,将文化元素拆解为可教学的知识点,融入各学段课程体系,能够打破文化教育的碎片化状态。红色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通过课程与京津冀红色故事的结合(如京张铁路建设中的创新精神),可实现技术传承与精神传承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素养培育维度上,课程融合重构了综合能力培养的逻辑链条。传统分学科教学易导致知识割裂,而融合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引入机器人技术、具身智能等科技热点,既呼应了时代对创新能力的需求,又通过学段衔接实现了能力培养的递进。

教育生态维度上,课程融合推动了教育体系的协同革新。大中小学课程贯通打破了学段壁垒,使教育目标从“知识传递”转向“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大学的前沿学术资源下沉至中小学,中小学的实践需求反哺大学课程改革,形成良性互动。

二、大中小学协同育人路径的现存问题及原因

尽管课程融合的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大中小学协同育人实践中仍存在三重结构性矛盾,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课程体系的断裂性是首要问题,表现为学段间目标衔接不畅。小学阶段侧重兴趣培养,缺乏与中学知识的关联;中学阶段的跨学科实践常因升学压力被边缘化;大学专业课程与中小学教育脱节,未能形成知识链条的闭环。这种断层源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框架。仅满足于“形式融合”,将不同学科内容简单拼凑,未形成内在逻辑关联。

教师能力的局限性构成了课程融合的核心障碍。调查显示,多数教师有跨学科教学意愿,但存在三重能力短板:一是知识结构单一,教师缺乏跨专业课程融合的文化素养;二是教学设计能力不足,无法把握学科融合的平衡点,如在红色文化融入工科课程时,易陷入“思政硬植入”的极端;三是跨校协作意识薄弱,中小学与大学教师缺乏常态化交流机制。

支持系统的滞后性加剧了课程融合的实施难度。一方面,资源整合不足,大学实验室、企业案例等实践资源向中小学开放的比例较低;另一方面,中小学仍以学科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跨学科能力难以量化考核。

三、大中小学协同育人的一体化建设路径

破解课程融合的现实困境,需从目标重构与能力建设双管齐下,构建“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一体化体系。

课程目标的一体化重构需建立分学段递进的培养框架。在价值层面,以文化自信为主线,小学阶段聚焦文化感知(如通过绘画表现红色历史故事),中学阶段侧重文化理解(如分析红色故事的历史背景),大学阶段强调文化创新。在能力层面,参照核心素养发展规律,将综合能力分解:小学阶段通过游戏化项目培养观察力与合作力;中学阶段借助复杂任务训练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大学阶段结合科研项目提升批判性思维与跨界整合能力。可依托本地红色文化与科技资源,制定分学段的课程目标指南,确保各学段目标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

教师一体化意识的强化需要制度创新与能力培训双轮驱动。在协作机制上,建立“大中小学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三项措施打破壁垒:一是常态化教研,每月开展跨校联合备课,小学教师参与中学课程设计研讨会,大学教师定期为中小学提供学科融合指导;二是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学段教学案例(如京津冀红色文化工科案例集)、实验资源等,形成数字化资源库;三是协同评价机制,将跨校合作成果纳入教师考核指标。在能力培养上,设计分层培训方案: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学科融合方法”专项培训,重点提升知识整合与活动设计能力;针对大学教师,加强“教育转化能力”训练。

支持系统的协同优化是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政策层面需出台跨学段教育协同发展意见,统筹课程融合工作。资源整合方面,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企业向学校开放实践基地,科研机构提供科普资源,形成“大学 - 中小学 - 社会”资源网络。评价改革上,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对学生采用“过程 + 成果”评价;对学校建立“课程融合度”指标,考察学段衔接的连贯性、资源整合的有效性。先在试点学校推行“跨学科教学学分制”,将跨学科课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逐步形成可推广的评价模式。

大中小学课程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以红色文化浸润为精神内核、以跨学科融合能力为核心素养、以学段协同机制为实施保障。通过重构分学段递进的课程目标,打通学段壁垒;依托“大中小学教师发展共同体”突破教师在红色文化转化、跨学科教学设计上的能力局限;凭借政策统筹、产学研资源整合及多元评价体系等系统支持消除实施障碍,方能构建“纵向贯通红色文化育人链条、横向协同跨学科知识体系”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时代培养兼具红色文化根基与跨学科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黎 . 新时代高校文化自信培养的路径研究——以传统文化与 " 旅游英语 " 课程的融合研究为例 [J]. 池州学院学报 , 2022,36(5):143-145.

[2] 王永超 ." 课程思政 " 视阈下 ' 文化自信 '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研究 [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20(10):2.

[3] 孟凡星. 深度融合红色资源与工科类课程思政[J]. 教育教学论坛,2024 (24) :141-144.

[4] 邱吉 .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的思考 [J]. 思想教育研究 , 2023(7):111-117.

[5] 王子豪 , 刘朝辉 . 大中小学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 [J].中学英语之友 :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2018(1): 129-129.

[6] 熊永昌 . 大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 北京教育 : 普教版 , 2023(11):10-12.

[7] 赵宏 , 唐羽 , 王龙 , 等 . 东北抗联精神视域下 " 美育 + 思政 "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 2022, 24(6):98-100.

基金项目:邯郸学院 2025 年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 《京津冀红色文化融入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课题编号zyh2507 ;

邯郸学院 2025 年度基础教育专项研究项目 《跨学科视角下的中小学教师培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25jcjy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