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融合发展对策分析
杨莉娟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引言:
在 2019 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中,“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首次提出,强调了跨专业融合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同时也标志了这一教育模式正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现如今,“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实施该教育模式,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也面临了诸多挑战,因此深入探究“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融合发展对策是极为有必要的。
一、实施背景和意义
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果,然而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问题,比如教育模式固化、语言障碍凸显等。在此情况下,“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融合发展意义显著,不仅能够为当地民众提供自身就业竞争力,满足海外中资企业用工需求,也能为国际中文教育开展全新路径,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中外教育深度交流,不断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最终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教育品牌。
二、当前“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语言文化差异影响教学效果
“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多达 65 个,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文化背景,使其通用语言、学习习惯、职业认知及价值观念都有较大差异。例如,在东南亚某国“中文 + 机械制造技能”教育中,约有一半学生对我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缺乏深入理解,导致实际操作中产品合格率仅为 70% ,远低于国内水准。这种理解偏差极大地影响教学内容的有效传递,使得学生对所授技能接受效果大打折扣,导致整体教学质量不高。
(二)合作模式适应不同国家需求
目前来看,各个国家工业发展阶段参差不齐,对职业技能需求也大相径庭。在东欧部分国家,其工业自动化水平较高,而一些中亚国家,工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融合模式未能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则会致使参与培训项目的学生难以达成预期技能标准。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依据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特点,全面细致地调整教育模式,但在实践中合作模式应用困难重重[1]。
(三)资源供给与师资稳定性挑战
据行业报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约有 75% “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工作中,存在教学内容滞后产业发展情况,使得技能培训无法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师资队伍稳定性问题也较为突出,由于跨文化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许多职业教师外派面临诸多挑战,使得师资队伍人员流动率高达 30% 。同时,约 50% 职业教师在当地缺乏针对性培训,难以有效应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严重削弱这一教育模式在国际市场中的推广能力。
三、“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融合发展策略
(一)立足生源现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海外生源在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上的显著差异,比如有些国家侧重于理论,而有些国家更注重于实践,这要求在开展“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工作中,职业院校必须精准分析生源特点,全面评估海外生源知识水平、学习偏好等,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依据。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国际化、本土化相结合为原则,通过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跨领域课程设置等,如增加“中文 + 智能制造”“中文 + 跨境电商”等特色课程组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此外,职业院校需注重多方合作育人实施,积极与“一带一路”中的中资企业、华侨组织及兄弟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通过实习实训、项目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提升“中文 + 职业技能”水平,为海外市场输送高质量人才。
(二)基于培训项目,深化教学资源建设
为解决“中文 + 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匮乏问题,职业院校需要携手“走出去”的中资企业、海外高校、孔子学院及地方政府,成立国际教材研发小组。针对不同国家产业发展需求,比如在能源领域,为中东国家开发“中文 + 石油化工技能”教材;在电子领域,为东南亚国家编写“中文 + 电子装配技术”教材,并配套多语种、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要依据技能类别、适用人群等,积极打造特色培训课程,通过开发“中文 + 农业种植技术”“中文 + 酒店管理技能”等融合课程,为国际产能合作和人文交流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要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与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文联盟等组织展开合作,建设一个数据互通、信息共享的数字资源库。目前,已经汇聚超过5000 份教学资料、3000 节在线课程,面向“一带一路”国家中的用户开放,助力各国人才不断提升技能,也为“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发展奠定资源保障[2]
(三)立足教资考试,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将这一建设提升战略高度,纳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规划,从顶层设计上进行全面布局,通过制定详细建设方案,明确遴选程序、培养机制、考核内容及评价指标等各个流程,为职业教师综合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具体而言,职业院校要以《国际中文教师证书》等资格考试为依托,开展针对性培训教育。一方面,定期组织教师参与“线上 + 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培训课程,涵盖中文教学、职业技能知识等,每年确保教师参与培训时长不少于40 小时。另一方面,也要设立专项交流项目,每年选派一定比例教师参与这些活动,与国际同行交流教学经验,拓宽自身国际视野。同时,建立教师成长跟踪机制,依据考核内容和评价指标,每学期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估,及时调整继续教育方案,确保教师各方面能力稳步提升。
(四)发挥智库作用,丰富发展理论成果
在“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导向下,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平台,定期举办相关学术讨论及研讨会,提前规划活动主题,围绕课程设计、文化融合、教学实践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活动筹备阶段,可以从多种渠道邀请各国教育领域专业学者参与,搭建交流合作网络,促进各方思想碰撞与经验交流,并在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专业团队整理和提炼交流成果,将优秀案例、创新观点等汇编成论文集,借助出版社、学术网站等平台广泛推广。同时,可以依托国家级学会及智库平台,制定完善的“中文 + 职业技能”专项课题遴选机制,明确课题申报指南,聚焦国别化职业技能标准与证书、资源整合机制、国际适应性提升等关键领域,吸引各方力量积极申报。此外,也要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管理与监督,定期组织专家评估,确保研究方向准确性。
结论:
综上所述,各个职业院校肩负着通语言、精技术、懂文化人才培养重任,所以要充分认识到“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融合发展的多重意义。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要熟练掌握“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面临的挑战,并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资源建设、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丰富发展理论成果等一系列有效举措,最终助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邱贻洁 .”职教出海”背景下”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37(1):55-60.
[2] 柯爱茹.”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 推广现状、现实困境、发展策略 [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22(4):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