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国潮IP 助力新型消费场景研究
郭剑衡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 215009
一、国潮IP 赋能新型消费场景现状
的国潮发展依托深厚的非遗根基和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当前,拥有包括苏绣、玉雕、漆器在内的 35 项国家级非遗技艺,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国潮IP 开发的重要资源库。民俗活动“轧神仙”年均吸引百万参与人次,黄天源、陆稿荐、雷允上等 20 余家中华老字号涵盖饮食、医药、手工艺等消费生态,构建了稳定的文化消费场景。博物馆通过跨界联名与IP 运营,2024 年文创收入达1.17 亿元「1」,位列全国前列,展现了“文物 IP+ 生活场景”的创新模式。
在服饰领域,凭借丝绸与宋锦优势,成为新中式服饰的重要阵地。2024 年,太湖雪、上久楷等品牌的国潮服饰占据全国市场 18% 份额,钱小萍、李德喜等代表人物推动宋锦成为高端消费“天花板”。龙泉禧礼推出的真丝拉绒长巾登上 2025 年春晚,更是带动传统工艺与时尚融合的热潮。依托长三角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区位优势,的国潮服饰展现出持续的成长潜力。
与此同时,新业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产能结构持续优化。2024 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 1694 家,营收近 4000 亿元「2」。若态科技的 DIY 木质模型、国风盲盒,融合榫卯工艺与现代设计,受到年轻群体追捧;大禹数字科技打造的短视频 IP 流量超 10 亿,奥拉科技的国漫作品入选国家重点项目。政策层面,《促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推动虚拟拍摄基地和数字梦工厂建设。演艺 + 国潮项目《只此周庄》累计演出超 500 场「3」,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典型案例。总体来看,正以非遗、服饰、数字文化等多维度共同发力,形成了“传统资源 + 时尚消费 + 数字赋能”的国潮发展格局。
二、国潮IP 赋能新型消费场景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上游IP 活化与创新乏力
虽拥有拙政园、寒山寺、虎丘等顶级文化符号,但IP 开发仍停留在“观光+ 纪念品”的初级阶段,缺乏“私人定制游园”“苏式生活美学”等高端模式,也未形成“内容—体验—衍生”的完整产业链。文化叙事多停留在“白墙黛瓦”的视觉符号,未能像西安“长安十二时辰”街区那样延长消费时长。
博物馆虽以 544.9 万元授权收入位列全国前三,但仅占全市 IP 经济不足 5% ,与故宫博物院相比差距明显。多数文博 IP 仍停留在纹样复制,缺少AR 剧本杀、数字孪生园林等沉浸式体验。同时,本土原创设计师、漫画家等缺乏统一平台与变现机制,创新动力不足,创意内容难以落地。
(二)中游运营薄弱且生产主体缺位
在丝绸、金属工艺等传统制造上具备优势,但未能有效转化为文创生产力。一方面,高端丝绸产能存在瓶颈,部分企业仍将制造外包至外地,导致产业附加值外流。以汉服为例,曹县依托低成本面料和电商渠道,市场份额占比较大,而虽有高端面料,却缺乏规模化产品体系。
在市场定位上,汉服品牌多走“非遗 + 高定”路线,动辄上万元,忽视百元级大众市场,导致年轻客群流失。运营能力方面,缺乏专业 IP 运营机构,多数文博衍生品停留在复制层面,潮玩领域仅若态科技“Nanci 囡茜”突围成功。部分 IP 生命周期短,热度难以维持,如奥拉科技“奇奇和努娜”热度时间较短。整体来看,IP 商业化和持续运营能力偏弱。
(三)下游消费空间初具雏形但不成熟
目前国潮消费主要集中在平江路、山塘街、观前街三大街区,虽形成集聚效应,但业态高度同质化。汉服租赁占比较高,差异化不足,容易陷入价格战。国潮主题餐饮、沉浸式娱乐等衍生业态占比较低,与成都“锦里”的复合业态相比差距明显。
沉浸体验不足也制约了消费延展。平江路端午期间单日客流达 12 万人次,但平均排队 47 分钟,导致“打卡式消费”取代深度体验。园林场景数字化应用不足 20% ,夜间消费场景缺乏, 70% 以上店铺夜间关门,错失夜经济红利。
跨界创新不足亦是瓶颈。山塘街虽引入《王者荣耀》孙权形象,但未形成“IP- 产品 - 场景”的完整闭环,衍生销售不足。盛泽宋锦产能规模化,但下游汉服品牌采购比例较低,产业链协同效率低。微短剧植入场景尚属空白,园林等核心IP 未能借助短视频传播形成消费转化。
三、国潮IP 赋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激活上游:支持原创IP 开发
需推动传统文化符号的再创造,重构产业链。可借鉴上海财神庙商业化经验,将寒山寺打造为“禅意生活美学”场景,开发茶道、香道衍生品与定制禅修体验;以虎丘“吴王剑传说”为核心,建设主题乐园,联动平江路推出评弹主题民宿和非遗工坊,形成“文化 + 生活方式”复合消费。通过高校与创意团队共创文化叙事,将“白墙黛瓦”转化为故事化体验,并试点NPC 沉浸剧场,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在创新IP 方面,应鼓励影视、动漫、游戏开发本土文化内容,例如以评弹、吴王剑传说为题材的《姑苏风云》动画,推动《王者荣耀》孙权与实景景区融合,形成“线上流量—线下体验—衍生品”闭环。建立“网文—漫画—短剧”转化机制,扶持本土作者与创作者,设立专项基金和孵化平台,增强原创动力。
此外,要完善孵化机制。探索建立“国潮 IP 交易所”,打通“文博—设计—制造”全链路。通过“沉睡 IP 唤醒计划”,以象征性授权开放未商业化的文化资源;推动 IP 证券化试点,为企业融资提供支持;构建“设计师—IP方—制造商”联合孵化平台,实现收益共享与品牌曝光。
(二)攻坚中游:构建“制造—运营”一体化产业链
制造端需破解产能瓶颈与外包依赖。建议建设“吴中国潮智造产业园”,发展漆器纹手机壳、智能汉服等产品线,推动盛泽丝绸与汉服品牌共建直供基地,形成高效供应链。鼓励头部企业如太湖雪、绣娘丝绸开拓平价日常产品,采芝斋、黄天源等老字号开发盲盒快消品,满足Z 世代大众市场需求。
在运营方面,亟需构建专业 IP 服务平台,为苏博、园林等公共 IP 提供故事宇宙开发、联名管理和渠道拓展,提升授权溢价率。支持企业建立专职IP 团队,推动雷允上打造中医药文化衍生品。要学习若态科技的“二十四节气”模式,延长 IP 生命周期,同时引导企业加强线上营销,借鉴曹县直播电商经验,推动汉服、老字号品牌入驻快手、拼多多等平台。建设“苏潮在线”产业互联网平台,整合 200 余家国潮品牌,举办“首店云开幕”和国潮博览会,构建产业数据与消费闭环。
(三)激活下游:营造多层次沉浸消费空间
国潮商圈需实现业态升级。平江路、山塘街等核心区应引入主题餐饮、非遗 DIY、国潮剧本杀等复合业态,对标成都锦里“餐饮 + 剧场 + 零售”模式。推广 IP 联名经营模式,例如采芝斋与苏博合作推出“平江故事糕点礼盒”,推动文商旅融合。
同时,应提升空间承载力与体验。核心区可实行分时预约制,建设线上预约平台缓解拥堵,引入 AR 导览、光影秀和夜间演艺,增加数字化互动与夜经济供给,吸引年轻客群。
同时,大力发展“演艺 + 国潮”新业态。支持打造驻场音乐剧、舞剧和沉浸式演艺项目,引进大型展会与品牌活动,借鉴 ChinaJoy、国丝汉服节经验,打造“国潮展”,放大票根经济效应,联动商圈与景区优惠。
参考文献:
[1] 博物馆年鉴 . 博物馆 2024 年鉴 [EB/OL].(2025-01-01)https://file.szmuseum.com/WaterMark/ 门 户 网 站 多 媒 体 文 件/20250529091601XObWDc.pdf
[2] 扬 子 晚 报 .“ 组 团 去 深 圳! 苏 州 靓 啦!”[EB/OL].(2025-05-25).https://www.yzwb.net/news/jiangsu/suzhou/202505/t20250524_211944.html
[3]. 市人民政府“一镇千面”重塑文旅新生态 [EB/OL].(2025-05-02).https://www.suzhou.gov.cn/szsrmzf/szyw/202505/d259bde87e8f46838e6fd90c18cb4cc1.shtml
项目基金:本文系2025 年度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应用对策类)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Y2025LX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