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训练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许玉花
吉林省图们市第一高级中学 133100
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升学压力的持续加重,高中阶段已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尤其是在疫情影响、家庭结构变化以及多元价值观冲突的背景下,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我否定等负面情绪体验。因此,加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育人工作的现实需要,更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在众多心理素质中,心理韧性因其应对逆境、承受压力和实现内在修复的功能而备受重视。它不仅体现为个体在遭遇挫折时的情绪恢复能力,更包括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自我调节、自我效能与积极期待。近年来,“心理韧性训练”逐渐被引入中学心理课程体系中,成为一种富有成效的干预策略。本文将基于心理韧性的基本理论,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案例,分析其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意义与实践方式。
一、心理韧性训练的教育价值与理论基础
心理韧性(Resilience)最初起源于发展心理学,强调个体在逆境、挫折、压力或失败等情境中,能够维持正常心理功能甚至实现自我成长的能力。在青少年阶段,这一能力尤为重要。由于其认知尚未成熟,情绪波动性大,适应性经验较少,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易陷入负面反应。如果缺乏足够的心理弹性,容易出现逃避、否定、攻击等不良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学业、人际和身心健康发展,甚至阻碍其人格与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心理韧性训练的核心是通过系统性的方法,提升学生对挫折的认知与接纳,强化自我价值感,培养积极的归因方式与问题解决能力。从教育角度看,心理韧性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引导逐步塑造的心理品质。这种训练常常包括压力识别、情绪调节、思维重构、目标设定与积极行为练习等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在教学实践中,韧性训练不仅可以融入心理健康课,也可在班会、综合实践、学科教学中穿插实施,形成多层次、多场景的干预路径,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水平和面对生活挑战的能力。
二、课程融合视域下的心理韧性教学设计
要实现心理韧性训练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落实,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课程目标之间建立系统联动机制。当前使用的人教版《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已初步体现出对心理韧性素养的重视。以** 第六课“让目标更明确”**为例,课程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目标设定对自我激励和行为坚持的作用,本质上就是在强化个体的心理韧性支柱之一——“目标导向”能力。教学中可以通过“目标破损修复”任务,引导学生回顾失败经验并重新设定可行性目标,从而体验挫折后重新出发的心理力量,并在过程中逐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抗挫信心。
此外,心理韧性强调情境中的自我调节与自我认知,因此教学设计应注重真实任务驱动与反思性表达的结合。比如在第九课“感情这件事”中,可结合情绪波动时的身体信号识别练习与“情绪自我安抚卡”的制作,引导学生觉察、命名、表达并适度调节情绪。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从个体差异出发,鼓励学生在安全情境中表达真实情绪,增强情绪调控的自主感和有效性,从而在面对未来生活中更大的压力时具备心理复原力,并逐步发展出内在的心理平衡机制。
三、实践策略:情境体验与反思引导并重
在心理韧性训练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方式的设计是成败关键。传统的讲授方式难以激活学生的真实体验,而过于感性或形式化的活动又容易流于表面。因此,情境体验与认知引导的有机结合,是构建有效训练路径的关键手段。一方面,教师可以设置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如考试失利、同伴矛盾、家庭冲突等,激发学生的共鸣与参与意愿。另一方面,活动结束后必须通过书写、口头表达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反思,提炼对自身心理反应的认识。
例如,在讲授第七课“同理心的力量”时,教师可设置情景模拟任务,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从他人视角体验情绪和动机。这种共情训练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也是韧性中的“社会支持感知”能力的重要体现。再如,在“不做沉默的旁观者”一课中,教师可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面对校园欺凌的假设情境,练习在困难局面中保持正义感和行动力,从而强化其面对压力时的行为坚持性。这些训练有助于学生在情绪认知、价值判断与行动转化之间建立积极通道,提高心理灵活性与耐挫力。
四、教师支持与学校生态的协同保障
心理韧性的培养不仅仅是心理课教师的职责,更需要学校整体育人生态的支持与配合。首先,教师自身需具备基本的心理素养与情绪稳定能力,才能在教学中传递积极的心理能量与健康理念。教师还应具备发现学生心理状态变化的敏感度,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个别化的心理回应和情感支持,提升教育的温度与效能。其次,学校层面应建立以预防为主、干预为辅的心理支持体系,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社团、心理主题活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日常化的心理成长平台,增强学生自主调节与求助能力。
在课程制度设计上,建议将心理韧性训练纳入高中阶段的心理课程主线内容,形成从高一适应、高二巩固到高三调适的纵向发展体系。结合人教版教材,课程的多个章节均可作为韧性训练的承载平台,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将其与“逆境应对”“自我激励”“共情支持”等韧性核心要素联系,就能实现隐性能力的系统培养与持续强化。此外,家庭支持、朋辈关系与校园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校可通过家校协同与班级正向文化建设,共同营造有利于心理韧性发展的支持性环境,使心理健康教育在系统化推进中形成良性循环。
五、结论
心理韧性作为高中生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正逐渐凸显。本文从心理韧性的内涵与理论出发,结合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提出了“课程融合—情境体验—反思引导—生态协同”的实施框架。在人教版《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体系中,多个章节内容与心理韧性的要素高度契合,具备良好的整合基础。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培训与课程开发指导,推动心理韧性训练的常态化、体系化建设,为高中生构建积极、坚韧、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基础。唯有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走出“问题干预”的被动模式,迈向“能力建构”的主动育人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吕 胜 , 秦 鹏 . 高 中 生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的 实 践 与 探 索 [J]. 教 育家 ,2025,(30):70.
[2] 陆雨欣 , 徐梦 .“韧心课”:提升高中生心理韧性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践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36):24-27.
[3] 白垚垚 . 心理韧性促进高中生学业情绪的干预研究 [D]. 淮北师范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