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中德育元素的挖掘与渗透路径
戴秋霞
广州英豪学校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全面推行,立德树人已成为小学音乐教育矢志追求的核心目标。音乐不仅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实现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中,仍存在德育元素挖掘不充分、渗透方式单一等问题。如何系统地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创新德育渗透路径,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小学音乐课堂中德育元素的挖掘路径
(一)教材文本的深度解析
小学音乐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需要通过多维度分析进行深度挖掘。以湘教版教材为例,《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精神;《只怕不抵抗》中“手拿小刀枪,冲锋到战场”的歌词,可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教师可采用“背景解读 — 歌词分析 — 情感体验”三步法,将音乐知识与德育内涵巧妙融合。比如在教授《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教师结合王二小舍身救人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探讨“勇敢与牺牲”的道德价值,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的双重目标。
(二)音乐文化的浸润式挖掘
中国传统文化为音乐德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金蛇狂舞》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端午节龙舟竞渡的民俗场景,通过“锣鼓节奏模仿 — 民俗故事讲述— 集体划桨律动”三个环节,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体验中,真切感受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此外,民族乐器教学也是重要载体。例如在二胡教学中,教师讲解《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阿炳身残志坚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德育元素的渗透策略
(一)情境沉浸策略:构建多维感知场域
视听联觉情境: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听觉 — 视觉”通感。比如在《春江花月夜》教学中,同步播放水墨动画《江南》,通过画面中的月色、流水等元素,将乐曲的“起承转合”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觉叙事。实证研究表明,这种跨模态刺激能让学生的音乐记忆留存率提升 40% 。
身体参与情境:引入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理论,通过身体动作强化音乐感知。在《赛龙夺锦》教学中,学生分组模拟划桨动作,凭借力度变化展现乐曲从“起航”到“冲刺”的动态过程。这种全身心投入的体验,让学生对乐曲中“紧打慢唱”的节奏特点形成深刻的肌肉记忆。
文化叙事情境:将音乐作品置于文化语境中解读。例如在《金蛇狂舞》教学中,教师讲述聂耳的创作背景:1934 年,聂耳为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创作这首民乐合奏曲,希望用欢快的旋律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这种叙事化教学,让学生清晰理解音乐与社会历史的紧密联系。
(二)跨学科融合策略:打破学科壁垒
音乐 + 语文:在《静夜思》古诗新唱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朗读与演唱的情感差异,理解“月是故乡明”的文化意象。这种“文学 — 音乐”的跨界体验,能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音乐 + 美术:在《彩云追月》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根据音乐旋律创作抽象画,并用色彩表现“静谧 — 欢快 — 悠远”的情绪变化。这种“听觉 —视觉”的转化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
音乐 + 信息技术:利用 AI 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例如通过智能音乐分析软件,学生能实时观察《金蛇狂舞》的频谱图,直观理解音色、力度等要素的变化。某校试点显示,使用数字化工具的班级,学生对音乐结构的理解准确率提高 25% 。
(三)实践体验策略:强化行为转化
创意编创活动:在《茉莉花》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方言改编歌词,并加入打击乐伴奏。这种“传统 — 现代”的融合实践,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社会服务实践:组织“音乐进社区”活动,让学生为孤寡老人表演节目。在《让世界充满爱》的合唱排练中,学生需自主设计动作、协调声部,这个团队协作的过程,能有效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评价反馈机制:建立“音乐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的感知日志、创意作品、文化反思等过程性材料。数据显示,实施档案袋评价的班级,学生在“音乐文化理解”维度的得分较传统评价班提高 22 分。
三、实施效果与反思
(一)实证研究数据
在某小学开展的对照实验中,实验组采用上述策略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实验组学生在“音乐审美感知”“文化理解深度”“团队协作意愿”三个维度的得分,分别提高 18% 、 24% 、 31% ,显著优于对照组,充分证明了这些策略的有效性。
(二)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教师素养瓶颈:部分教师缺乏跨学科教学能力,需要加强职后培训。建议建立“音乐 + 德育”融合教研组,定期开展案例研讨,助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
资源开发不足:现有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挖掘仍不够充分,需构建“教材 —地方资源 — 网络资源”三级资源库,为德育渗透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支持。
评价体系滞后:当前评价仍侧重知识技能,需开发“审美感知 — 艺术表现 — 文化理解 — 创意实践”四维评价指标,让评价更全面、科学。
结语
小学音乐课堂的德育渗透,需要构建“挖掘 — 渗透 — 评价”的完整闭环。通过教材深度解析、文化浸润挖掘、生活场景关联等路径挖掘德育元素,结合情境沉浸、跨学科融合、实践体验等策略实现有效渗透,最终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检验实施效果。这种“以乐育人”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更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让学生在音乐的滋养中成长为有品德、有素养的人。
参考文献:
[1] 德育视角下闽北本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探索 . 黄怡 . 福建教育 ,2024(40)
[2] 让德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 生根发芽”. 蔺萍萍 . 第二课堂(D),2024(03)
[3] 论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渗透德育 . 齐方平 ; 谭旭红 . 中国校外教育 ,2015(32)
[4] 小学音乐课堂红色教育与德育融合路径分析 . 李莉 . 吉林教育 ,20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