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S 技术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徐熔璐
金平康和精神病医院有限公司
1 引言
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体,可导致皮肤感染、食物中毒、肺炎、败血症等多种疾病。其多重耐药性(如 MRSA)和强毒力特性给临床治疗与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传统的表型分型与检测方法存在耗时长、分辨率低、信息有限等瓶颈。高通量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尤其是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以其通量高、速度快、信息全的优势,彻底革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范式,为病原体的精准识别、溯源追踪、耐药预警和新型防控策略开发提供了强大工具。本文结合近五年(2020–2024)国内外研究进展,全面评述 NGS 技术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核心突破与发展趋势。
2 NGS 技术概述及其在微生物研究中的优势
NGS 技术是一类能够并行对数百万至数十亿 DNA 片段进行快速测序的技术统称,主要包括Illumina(短读长、高精度)、Oxford Nanopore(长读长、实时性)和 Pac Bio(超长读长)等平台。相较于传统一代测序(如Sanger 法),NGS 的核心优势在于以下。

在金黄色葡萄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中,WGS 已成为解析其遗传多样性、进化关系、传播链与致病潜力的“金标准”。
3 NGS 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与溯源中的应用
传统分型方法(如 PFGE、spa 分型、MLST)分辨率有限,难以区分紧密相关的菌株。WGS凭借其单核苷酸分辨率,可实现精准分子分型与溯源。高精度分型:基于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 MLST)或全基因组SNP 分型,可清晰区分传统方法无法辨别的暴发菌株与背景菌株,精确界定传播簇 [1],[9]。疫情溯源与传播链重建:WGS 在食源性疾病暴发、医院感染暴发及社区传播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可清晰描绘菌株传播路径与方向 [3],[4]。种群结构与进化分析:大样本量的 WGS 数据分析揭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别是 MRSA)复杂的种群结构、地理分布特征及进化动态 [8],[2]。环境与宿主溯源:如利用WGS 解析浙江近岸海域耐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与潜在来源。“基于全基因组测序(WGS)的分子分型技术以其超高分辨率,正逐步取代传统方法,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暴发调查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石。”
4 NGS 在解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中的应用
NGS 为全面揭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特别是 MRSA)的遗传基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耐药基因(ARG s)的全面鉴定与定位:WGS 可一次性检出菌株携带的所有已知 ARG s(如mecA/mecC、blaZ、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及其定位(染色体或质粒 / 转座子)。结合功能验证,明确耐药表型基因型关联 [5],[6],[7],[21]。新型耐药机制的发现: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或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发现新的耐药相关突变位点或未知耐药基因[23],[2]。耐药岛(SCCmec)的精细解析:WGS(尤其是长读长技术)可精确解析携带 mecA 基因的 SCC mec 元件的复杂结构、类型(IXI 型等)及其插入位点,为 MRSA 的起源与进化提供关键证据 [6]。异质性耐药(HeR)研究:NGS(特别是深度测序)可检测群体中低频存在的耐药亚群,揭示传统方法易漏检的 HeR 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4],[18]。耐药传播机制研究:追踪耐药基因在菌株间或种间的水平转移(HGT)事件,如质粒、转座子或噬菌体介导的mecA 基因传播 [15]。
5 NGS 在毒力因子研究与致病机制探索中的应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与其携带的众多毒力因子密切相关。NGS 为全面解析其毒力基因谱提供了强大工具,毒力基因组的系统筛查:WGS 可全面鉴定菌株携带的毒素基因(如肠毒素SE s、TSST1、PVL)、黏附因子(如 FnBP s、ClfA/B)、侵袭酶(如 Hla、Hlb、Coa)及免疫逃逸相关基因(如SCIN、CHIPS)等 [10],[11],[12]。毒力与致病性的关联分析:通过比较致病株与非致病株、不同感染来源株的基因组,结合转录组(RNA seq)或蛋白组学,鉴定与特定疾病(如食物中毒、坏死性肺炎、骨髓炎)相关的关键毒力因子或基因表达谱[8,][14],[17]。新型毒力因子/ 标志物的发掘:利用泛基因组学比较不同菌株的核心基因组与附属基因组,结合表型数据(如动物模型、细胞实验),筛选潜在的新型毒力决定因子或可用于诊断/ 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16],[8]。PVL 等关键毒素的快速检测:针对特定强毒力因子(如杀白细胞素 PVL),开发基于 CRISPRC as等NGS 衍生技术的快速、特异检测方法 [12]。
6 基于NGS 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技术创新
NGS 不仅用于后端分析,也推动了前端快速检测技术的革新:靶向测序与多重检测:基于NGS 原理设计多重 PCR 引物组,结合高通量测序,实现对多种病原(包括金葡菌)及多个毒力/ 耐药基因的同时检测与鉴别 [11],[9]。纳米孔测序(ONT)用于即时检测:ONT 设备的便携性和实时测序能力,使其在床旁或现场快速鉴定金葡菌及其耐药性(如直接检测 mecA)成为可能[15]。宏基因组测序(m NGS):无需培养,直接从临床样本(如痰液、血液、脓液、食物样本)中检测金葡菌及其耐药毒力谱,尤其适用于疑难、危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的病原体诊断[14],[15]。NGS 指导分子 POCT 开发:WGS 发现的独特分子靶标(如特定 SNP、毒力基因)为开发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CRISPRC as 等温扩增结合侧流层析(如 RAALFD、MIRALFD、CRISPRLFA)等快速、可视化、便携的 POCT 技术提供了精准靶点 [13],[5],[6]。
7 NGS 在新型抗菌策略与防控研究中的应用
NGS 驱动的组学研究为开发抗金葡菌新策略开辟了新途径:新型抗菌靶点筛选:利用泛基因组学结合消减蛋白质组学 / 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金葡菌核心且宿主同源性低的必需基因或其表达产物,作为潜在药物或疫苗靶点 [16]。分子对接与虚拟药物筛选:基于 WGS 预测的潜在靶点蛋白结构,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大规模筛选化合物库,加速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16]。抗菌机制研究:利用转录组学(RNA seq)、蛋白组学等技术,研究抗菌物质(如天然产物二氢杨梅素、消毒技术如紫外 / 氯、射频冷等离子体、光动力杀菌)处理金葡菌后基因表达谱或蛋白表达谱的变化,阐明其作用机制 [17],[18],[20],[21]。靶向递送系统设计:结合耐药机制和感染微环境特点,设计靶向抗菌药物递送系统(如万古霉素负载微泡联合超声靶向破坏技术治疗MRSA 假体周围感染)[19]。
效力评价标准建立:NGS 用于评估抗菌材料(如银纳米颗粒)对金葡菌的效力机制,为相关标准(如 GB/Z428402023)的制定提供依据 [22]
8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NGS 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面临挑战:数据分析复杂性与标准化:生物信息分析流程复杂,需要专业人才;数据存储、分析、解读及不同实验室间结果的标准化与可比性有待解决。成本与时效性平衡:虽然成本持续下降,但大规模应用成本仍较高;从样本到报告的周期需进一步缩短以满足临床即时决策需求。检测灵敏度与宿主背景干扰:对于低生物量样本(如血培养阴性标本),m NGS 检测金葡菌的灵敏度受宿主 DNA 干扰影响。功能验证必要性:基因组预测的耐药/ 毒力表型需通过实验验证;预测的潜在靶点需体内外功能确证。未来发展方向包括:长读长与实时测序普及:Oxford Nanopore 等长读长技术将更广泛应用于复杂区域(如SCC mec)组装、宏基因组分析和床边快速诊断。单细胞测序应用:深入解析金葡菌群体异质性(如耐药亚群、持留菌、生物膜内差异)。多组学整合分析:结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数据,系统揭示金葡菌致病、耐药及环境适应的全网络调控机制。人工智能(AI)深度整合:利用AI/ML 优化 NGS 数据分析流程、预测耐药 / 毒力表型、加速新靶点 / 药物发现。便携式设备与即时诊断(POCNGS):开发更小型化、自动化、用户友好的NGS 设备及配套生信工具,实现感染病原体的现场即时宏基因组检测。全球基因组数据库与协作网络:建立更大规模、更开放共享的金葡菌基因组数据库和国际监测网络,提升全球范围内对耐药菌株和暴发疫情的预警与应对能力。
9 结论
NGS 技术,特别是 WGS,已深刻变革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格局。它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揭示了该病原体的遗传多样性、进化动态、耐药机制和毒力奥秘。在分子分型溯源方面,WGS 提供了超越传统方法的超高分辨率,成为疫情调查和流行病学研究的核心工具。在耐药研究领域,NGS 实现了耐药基因的全面鉴定、新机制的发现以及耐药传播路径的精准追踪。在毒力解析方面,系统筛查毒力基因组并关联致病表型,为理解发病机制和发现新靶点奠定了基础。NGS 不仅革新了后端分析,也催生了基于特定分子靶标的新型快速检测技术(如 CRIS PRCas、等温扩增结合侧流层析),并推动了宏基因组学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此外,基于泛基因组学和消减组学筛选新型抗菌靶点,结合分子对接与多组学机制研究,为开发抗金葡菌新药和新策略(如靶向递送、新型物理杀菌技术)开辟了道路。尽管在数据分析标准化、成本控制、灵敏度提升和功能验证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但随着长读长测序、单细胞技术、人工智能、便携式设备和全球协作网络的快速发展,NGS 技术必将在未来金黄色葡萄球菌乃至更广泛的病原体精准监测、快速诊断、耐药防控和新疗法开发中发挥更加核心和强大的作用,最终推动构建更加完善的公共卫生防御体系。
参考文献:
[1] 何娇明,等 .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用于深圳地区一起食物中毒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遗传特征分析. 华南预防医学,2024.
[2] 汪琦,等 .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技术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溯源和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中国知网),2023.
[3] 张旨轩 , 等 .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的浙江近岸海域耐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解析 . 海洋与湖沼 ,2022.
[4] 韩塔拉 , 王俊瑞 . 金黄色葡萄球菌异质性耐药机制及实验室检测技术 .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2.
[5] 郭庆昕 , 等 . 重组酶介导链核酸扩增技术联合双重核酸侧流试纸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mecA 耐药基因. 中国热带医学.
[6] 衡鹏非 . 多重 MIRAqPCR 分子荧光技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可视化检测研究.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24.
[7] 郭宗康 . 基于核酸生物传感技术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ecA 基因的研究 . 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24.
[8] 陈建余 , 等 .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筛选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相关分子标志物.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3.
[9] 王飞 , 等 . 基于数字 PCR 技术的进口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的快速筛查和定量检测技术研究。(中国知网),2022.
[10] 王美玲 .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的 DNA 自组装荧光生物传感技术研究 . 贵州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24.
[11] 张莫然 . 基于聚合酶螺旋扩增技术快速检测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24.
[12] 靳力 . 基于 CRISPR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 pvl 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论文 ,2024.
[13] 徐健皓 , 等 . 基于实时荧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军事医学,2022.
[14] 王茜 , 等 . 二代测序技术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肺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2.
[15] 付宇. 纳米孔靶向测序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与评价. 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22.
[16] 谭锦莉 , 等 . 基于泛基因组学和消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金黄色葡萄球菌新型抗菌靶点及其药物的分子对接分析.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
[17] 白津榕 , 等 . 基于多组学技术探究二氢杨梅素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中国知网),2021.
[18] 王莉萍, 等. 紫外/ 氯消毒技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灭活作用. 中国给水排水,2023.
[19] 姚粝芹 . 万古霉素负载微泡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研究.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23.
[20] 端木震泽 . 射频联合冷等离子体技术对不同水分活度小麦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工艺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24.
[21] 刘卿妍 . 三文鱼贮存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光动力杀菌技术研究. 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22.
[22] 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 纳米技术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释放的胞壁酸检测银纳米颗粒的效力 .GB/Z42840202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