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专项素养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与创新策略
李炳涛
山东冶金技师学院 山东济南市 250109
引言: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向
一、专项素养培养的实践策略体系
1. 重视语言应用能力:职业场景化训练
新版教材在“表达与交流”部分强化了职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性内容,教学中需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操作任务:
1)口语交际:设计模拟面试、客户沟通、项目汇报等职业场景,通过“短、平、快”的语言训练模式,要求学生进行即兴发言、专题讨论、辩论等,重点训练语音清晰、语意连贯、用语得体的能力。
2)应用文写作:聚焦求职信、通知、请示、合同等职场高频文体,结合专业特色创设任务——如指导财经专业学生撰写营销文案,要求工科学生编写设备操作说明书。
3)综合实践:利用教材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块(如《离太阳最近的树》环保倡议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行业调研、采访实录、方案设计等任务,在真实语言运用中提升表达能力。
2. 思维品质提升:问题导向的深度探究
新版教材通过群文联读和思辨任务强化思维训练,教师需创新教学模式:
1)比较阅读:借鉴丽水教研经验,对《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与《简单坚持,傻傻等待》开展联读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贴吧留言、讲座策划等情境任务,辨析“伟大”与“平凡”的职业价值观差异。
2)行动导向教学:采用案例分析法,组织《读书人是幸福人》辩论赛,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观点碰撞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角色扮演《荷花淀》人物,深入理解角色行为逻辑与社会环境关联。
3)思维可视化工具:要求学生绘制《谏太宗十思疏》论证结构图,并与AI 生成导图对比分析,在修正完善中提升逻辑归纳能力。
图表:思维训练教学策略对照

3. 审美与文化素养:情境化浸润
教材中《诗经》二首、《烛之武退秦师》等经典文本是审美教育的载体,需突破传统讲授模式:
1)多维审美体验: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利用 AI 生成“夜缒而出”场景图,引导学生对照文本修改画面细节(如人物年龄、夜色浓度),在图像与文字的互鉴中深化对“勇者”形象的感知。
2)文化项目实践:结合处州乡土文学资源,开展“亭台命名与诗词创作”活动,园林专业学生设计造型,语文教师指导撰写文化解说词,使“归园亭”“飞翼亭”等命名成为文化创意载体
3)职业精神融合:深挖《信客》《天堂与地狱比邻》等课文的职业伦理内涵,通过撰写“信客颁奖词”、讨论“工匠精神现代价值”等活动,将职业道德培育融入文本解读。
二、教学范式的创新转型
1. 跨学科融合模式
突破学科壁垒是职教语文改革的必然趋势,可构建三类课堂:
1)企业跨界课堂: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企业师傅合作,如在数控专业“手柄设计与编程”项目中,学生同步编写产品说明书,实现技术操作与语言表达的双能力提升。
2)文专融合课堂: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珍珠营销文案”时,结合应用文写作知识,在“感恩母亲节”情境中创作抒情性推广文案,培养商业场景中的创意表达能力。
3)专题化整合课堂:借鉴丽水经验开展“整本书阅读 + 专业探究”项目,如汽修专业阅读《平凡的世界》后,分析小说中“拖拉机”技术变革的社会影响,撰写技术人文分析报告。
2. 行动导向教学法
以任务驱动实现“做中学”:
1)项目教学:教材第一单元设置《我的母亲》资料展、《好雪片片》舞台剧等综合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承担策划、采访、脚本撰写、演出等任务,在团队协作中发展实践能力。
2)情境仿真:模拟公司部门会议,要求学生根据《应用文写作》模块知识,演练请示、通知、总结等公文流转流程
3)社会服务: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实践活动——旅游专业编写景点解说词,幼教专业创作儿童故事集,在真实应用中检验学习成效。
表:跨学科融合教学项目示例

3. AI 技术支持下的自主学习
拥抱技术变革提升学习效能:
1)人机协同预习:学生用 AI 制作“作者微纪录片”(如《谏太宗十思疏》的“大唐第一杠精——魏征”视频),在趣味创作中理解背景知识
2)智能评价反馈:利用语音识别软件分析朗诵作品的语调、停顿、情感表现,生成改进建议,辅助口语训练
3)网络展示平台:建立班级公众号发布“XX 有话说”专栏(如《离太阳最近的树》环保倡议),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社会传播内容
三、职业导向的评价体系重构
传统卷面考试难以评价素养发展,需建立多元动态机制:
1)过程性量化考核:借鉴“态度考核(30%) + 学习过程( 30% )+ 期末考核( 40%) )”模式,将预习、课堂参与、团队贡献等纳入评价2)层级化能力定位:按“简明→连贯→得体”三级标准评估表达能力,如机械专业学生能否用简洁语言描述故障(简明),幼教学生能否生动讲述故事(得体)3)职业情境测评:在模拟招聘会中综合考察求职信写作、自我介绍、问题应答能力,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参与评分
结语:在守正创新中赋能职业发展
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以语言能力为根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教学范式重构实现素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 版教材为这一变革提供了优质载体,教师需深入挖掘教材内涵:
1. 强化职业情境渗透,在《职业模块》教学中凸显专业特色
2. 创新跨学科协同,构建文专融合的“大语文”课堂
3. 善用技术赋能,使AI 成为素养培育的加速器
4. 完善动态评价,关注素养发展的渐进性与实践性
正如陶行知所言:“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当学生能在机床边精准描述操作流程,在客户面前流畅表达产品价值,在文化传承中理解职业精神,语文教学便真正实现了从“有效”走向“高效”的飞跃。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新版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每一个活动,都是那引火的薪柴,等待教师以智慧将其点燃,照亮中职生的职业之路与人生之境。
参考文献:
[1]. 陈金海 . 学习新大纲,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改革 [C]. 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培训,2023.
[2]. 丽水市教育局. 探索专题化教学 感悟整本书阅读[J]. 浙江职成教网,2023.
[3]. 孙曦静 . 中职语文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J]. 素质教育,2025.
[4]. 傅卫莉 .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跨学科培育的创意表达 [J]. 浙江教育信息网,2020.
[5] 赵怡然 . 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渗透职业素养的教学思考 [J]. 职业,2017.
作者简介:李炳涛(1973-06)汉本科,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中职,高职院校基础课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