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特色视域下工业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推广研究
夏兰
合肥市行知小学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政策依据
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其价值在政策层面持续强化。《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022 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其纳入必修课程,要求每周不少于 1 课时。依托“老三线”精神底蕴与机械工业历史传承,聚焦工业劳动教育与校本特色的融合路径,经一年实践形成可推广模式。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校本特色:指学校基于自身历史传承、文化底蕴、教育资源形成的独特教育优势。在本研究中,特指的“老三线”精神、机械工业历史遗存、工匠精神传承等资源禀赋。
工业劳动教育:以工业生产实践为载体,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工业技能、创新精神的教育活动,涵盖工业基础知识、工具使用、流程认知、安全规范等内容。
工业劳动教育模式:指以校本特色为根基,通过目标设定、内容整合、方法创新、评价反馈等环节形成的系统化教育实施框架,具有稳定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二)理论基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倡导“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与生活、劳动融合,为工业劳动教育生活化提供方法论指导。
工匠精神培育理论:“老三线”精神中“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内涵,与劳动教育品质培养高度契合成为精神内核。
跨学科学习理论:打破学科壁垒,通过真实问题整合知识,如工业实践融入数学、语文等学科内容。
协同育人理论: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网络,通过基地实践、志愿服务等形成教育合力。
三、“三维筑基 — 四维闭环 — 五全协同”模式构建
基于课题研究,凝练形成了 “三维筑基 — 四维闭环 — 五全协同”的工业劳动教育模式。该模式以校本特色资源为根基, 以 施为核心,以协同育人生态为保障,三者层层递进、有机衔接:“三维筑基”解决资源“从何 为模式运行提供物质与精神支撑;“四维闭环”聚焦课程“如何实施”的问题,构建科学高效的教学 五全协同”回应生态“如何保障”的问题,形成家校社联动的育人合力。三者共同构成层次分明、 逻辑 密的工业劳动教育体系,实现了校本特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一)三维筑基:校本资源的深度挖掘与转化
校本资源是模式构建的前提与根基。学校通过系统梳理历史文化、实践场地、人力资源三类核心资源,实现从“资源存在”到“教育转化”的跨越,为工业劳动教育提供坚实支撑。
1. 历史文化资源转化
立足“老三线”精神与机械工业传承,成立“校史研究小组”,通过走访退休工人、整理厂史文献,梳理历史脉络。开发“厂史进校园”课程模块,设计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将工匠精神具象化。如邀请退休职工分享建厂故事,让学生直观感受工业劳动精神。
2. 实践场地资源开发
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一园一坊多基地”实践场域。校内设“小小工匠坊”与“小陶子”种植园,满足基础实践需求;校外联动长江180 老工业街区、恒通社居委建立基地,开展工业研学与志愿服务,拓展实践空间。
3. 人力资源整合
组建“工业劳动导师团”,涵盖校内教师、企业技师与家长志愿者。教师负责课程设计,技师提供专业技能指导(如机械零件组装),家长协助活动组织与安全保障,形成专业互补团队。
(二)四维闭环: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与实施
课程体系是模式运行的核心载体。学校通过“目标分层 — 内容整合 — 方法创新 — 评价多元”的四维闭环设计,确保工业劳动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形成“设计 — 实施 — 反馈 — 优化”的完整教学链条。
1. 分层目标体系
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制定“三阶六维”目标。“三阶”为低、中、高年级;“六维”含劳动观念、技能、工匠精神等。低年级侧重习惯养成(如工具使用),中年级聚焦技能提升(如模型组装),高年级强调创新实践(如小发明设计)。
2. 整合内容体系
构建“基础 + 特色 + 拓展”三级课程。
基础课程:按课标开设每周1 课时劳动常规课,落实清洁、收纳等基础内容
特色课程:开发“小小工匠人”系列,如《机械原理入门》《C919 飞机模型制作》,实现跨学科融合(如模型制作融入数学比例、语文写作)。拓展课程:开展“未来生活”青年成就课程与工业实践活动,如组织高年级体验产品全流程,理解质量控制重要性。
3. 创新方法体系
采用“调研 — 设计 — 实践 — 反馈 — 优化”循环方法。通过问卷、访谈了解需求与难点,设计方案后在实践中收集数据,经教研组讨论优化内容。如针对工具安全问题增设“安全规范演练”,提升课程质量。
4. 多元评价体系创建“四结合”评价机制:
书面与数字化评价结合(劳动手册+ 校园平台成果记录);
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结合(成果+ 参与度、合作表现);
多主体评价结合(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与教师评价);
成果展示与竞赛激励结合(举办技能赛、模型展,表彰“劳动小能手”)。
(三)五全协同:育人生态的系统构建
协同育人是模式可持续运行的核心保障。基于“全面兼顾、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渠道实施、全方位支持”的“五全”机制,打破教育壁垒,整合校内、校外、家庭三方力量,构建起“人人参与劳动、处处渗透劳动、时时践行劳动”的育人生态,确保工业劳动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从学校辐射到社会。
1. 全面兼顾
覆盖日常生活、生产、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型,按学段设计差异化内容:低年级聚焦日常劳动(如家务),中年级侧重生产体验(如模型制作),高年级强化服务与创新(如社区志愿、小发明),确保教育适切性。
2. 全员参与
构建“教师 + 学生 + 家长 + 社会力量”多元格局。教师主导课程实施,学生在小组中担任“设计者”“执行者”,家长以“导师”“志愿者”身份介入,企业技师与劳模提供专业支持,形成共育氛围。
3. 全程育人
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在校全过程,实现“课前 — 课中 — 课后”“学期 — 假期”连续覆盖。学期内设“劳动日”开展常态化实践;课堂中实现学科融合;假期通过分学段特色作业延伸效果,确保教育无间断。
4. 全渠道实施
打通校内、校外、家庭场域,形成“校内实践 + 校外研学 + 家庭延伸”立体网络。校内依托工匠坊、种植园开展活动;校外开发工业研学路线、组织社区服务;家庭通过分学段作业与“劳动币”机制激发参与积极性。5. 全方位支持
从制度、资源、评价三方面保障:健全实施细则并纳入办学质量评价;提供经费购置工具、建设场地,开发数字资源库;通过“四结合”评价与表彰宣传优秀事迹,形成完整支持体系。
四、模式实践成效与典型案例
(一)实践成效
通过“三维筑基 — 四维闭环 — 五全协同”模式的实施,在学生素养提升、教研成果积累、学校特色彰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学生劳动素养全面提升: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劳动技能达标率从研究初期的 62% 提升至 91%,85% 的学生表示“深刻理解了工匠精神的内涵”,90% 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工业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中,学生能熟练使用基础工具完成模型制作,部分学生的小发明、工艺作品在市级比赛中获奖,如《简易垃圾分类装置》获合肥市劳动教育创新作品一等奖。
教研成果丰硕:课题研究期间,学校获合肥市劳动教育优质课一等奖、安徽省作业设计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劳动教育跨学科案例入选市级优秀案例。形成《工业劳动教育资源调查报告》《基于校本特色的工业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方案》等成果,开发微课、教学视频等数字资源库,为模式推广提供支撑。
校本特色显著彰显:“老三线”精神与工业劳动教育的融合成为学校品牌特色。通过厂史展览、工匠坊实践等活动,学生对本土工业历史的认知率从 32% 提升至 91%,“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二)典型案例
1. 跨学科实践案例:《小小工匠人——制作 C919 飞机模型》
该课程以国产大飞机 C919 为主题,整合多学科知识开展项目式学习。语文学科指导学生为模型命名并撰写制作感悟;数学学科讲解比例知识,确保模型尺寸精准;美术学科指导外观设计与美化;道德与法治学科渗透“航空报国”精神教育。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经历“设计 — 制作 — 调试 — 改进”的完整流程,既掌握了模型组装技能,又体会了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内涵。课程实施后,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显著提升,相关案例获合肥市跨学科主题学习一等奖。
2. 协同育人案例:“长江180 工业研学活动”
学校与长江180 老工业街区合作,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工业文化寻踪”研学。学生参观由旧厂房改造的文创园区,观察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走访街区内的手工作坊,学习传统皮具制作工艺,并尝试将工业设计理念融入作品创作。活动后,学生以“工业与艺术的融合”为主题撰写研学报告。该活动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拓展了工业劳动教育的广度。
五、模式推广策略
(一)推广前提:校本资源诊断与本土化适配其他学校在推广该模式前,需完成三项基础工作
1. 资源盘点:通过文献梳理、教师访谈、社区调研等方式,梳理自身历史文化、周边企业资源、师资水平等,明确校本特色定位。例如,农村学校可聚焦农业机械生产资源,城镇学校可联动本地制造企业开发课程。2. 需求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家长教育期望、区域发展需求,确定工业劳动教育的侧重点。如制造业发达地区可强化技能训练,文化底蕴深厚地区可侧重工业遗产教育。
3. 目标调整:参考“三阶六维”目标体系,结合校情制定具体目标。例如,资源有限的学校可降低技能难度,优先培养劳动观念与习惯。
(二)推广路径:阶梯式实施与动态优化
起步阶段:借鉴“资源挖掘三步法”(文献梳理、实地调研、专家论证),完成校本资源转化;
发展阶段:套用“四维闭环”框架,结合校情设计课程目标与内容,引入多元评价机制;
成熟阶段:构建协同育人网络,通过校际交流、专家指导持续优化模式。
六、结论与展望
构建的“三维筑基 — 四维闭环 — 五全协同”工业劳动教育模式,以校本资源为根基,以课程实施为核心,以协同育人为保障,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该模式的创新点在于:一是首次系统整合“老三线”精神与工业劳动教育,形成独特的校本育人特色;二是通过“调研 — 构建 — 实践 — 反馈— 优化”的循环迭代方法,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三是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生态,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研究表明,该模式在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匠精神方面成效显著,其资源转化机制、课程构建方法、协同育人策略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不同学校可结合自身特色进行本土化调整,推动工业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实施。
未来研究可从三方面深化:一是扩大样本范围,探索模式在不同类型学校的适配性;二是开发数字化评价工具,提升评价的精准度与效率;三是加强与职业院校、企业的合作,构建“小学 — 初中 — 职业教育”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正如陶行知所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永远在路上,需持续创新与完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Z].2020.
[2] 教育部.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课题组. 基于校本特色的工业劳动教育课程研究开题报告 [R].2025.
[4]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 . 从教育劳动到劳动教育 ——“行知行”劳动教育典型案例[Z].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