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情境化问题链的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策略研究

作者

曾志鑫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九小学

一、情境互动学习方式的价值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相对抽象,若单纯以理论讲解的方法实行授课,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丢失学习的兴趣,而情境互动学习方法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相结合,使数学变得鲜活起来。在教授加减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创设一种“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收银员的角色,顾客在挑选商品过程中要计算所购商品总价。收银员则要根据顾客支付的金额实行找零,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以及实用性,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营造良好氛围

一种积极、和谐、活跃课堂对学生学习至关重要。情境互动学习方法鼓舞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互动,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在这种学习方法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联手伙伴,教师经过创设各类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在小组联手学习中,学生们可以围绕一种特定的情境问题展开讨论,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一道找解决问题方法,这种互动交流过程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沟通能力,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课堂意境,让学生在这种感觉中更加自信地学习以及成长。

二、情境互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策略

(一)创设乐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长度单位教学中,毫米、分米、千米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长度单位,教师可以创设乐学情境,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际体验。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铅笔、橡皮、书本、教室的长以及宽、学校到附近公园距离等而且而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平时用厘米来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但是当物品非常小或者距离非常远的时候,厘米这个单位就不太方便了那我们应该用什么单位来测量呢?”经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接着,教师可以创设一种“小小测量师”的情境。将学生分成小组为每一个小组发放不同的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并给他们分配测量任务,让一组学生测量铅笔的长度,并尝试用毫米作单位记录效果。让另一组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宽然后用分米作单位;再让一组学生估算学校到附近公园距离且用千米作单位,在测量过程中,学生们会亲身体验到不同长度单位适用范围以及实际意义。完成测量任务后,每一个小组可以派代表共享他们的测量效果和感受。

(二)借助自主学习,引发学生积极互动

以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发学生的积极互动,然后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先经过一种生活情境引入课题,“学校组织同学们去电影院看电影,每张电影票的价格是 8 元,三年级一共有 125 名同学,那么买电影票一共需要多少钱呢?”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激发他们解决问题欲望。接着,教师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 125×8 的效果。在学生自主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课堂观察学生计算方法、思路,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有的学生也许会用连加的方法计算,就 8+8+…+8 (125 个8 相加);有的学生大概会将 125 拆分成 100+20+5 之后分别与 8 相乘最后将效果相加,就是 100×8+20×8+5×8=800+160+40=1000.

完成自主计算后,教师组织学生实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享自己的计算方法以及思路。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然后发现不同样方法的优缺点,之后,每一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实行汇报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汇报实行点评以及总结从而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样方法的简便性,因此得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经过这种自主学习、小组互动的方法,学生们不仅仅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巧用教具设境,引发学生交流互动——以线和角教学为例

线以及角是小学数学几何初步知识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能力起着基础作用。由于线、角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直观地理解、把握,所以,教师可以巧用教具设境同时引发学生交流互动,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在教学线认识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彩色毛线、直尺、三角板等教具。一开始,教师拿出毛线同时让学生拉直毛线,观察毛线形状,引导学生认识线段,并让学生用直尺在纸上画出线段。而后,教师让学生将毛线的一端固定,另一端随意甩动观察毛线形状,引出射线概念,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想象将毛线的两端都无限延伸,引出直线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操作教具,直观地感受到线段、射线以及直线特点对它们的概念有更透彻理解。在认识角时,教师可以用两根硬纸条以及一枚图钉做成一种活动角。让学生经过转动硬纸条继而改变角的大小,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引导学生实行观察、思考,学生们在操作活动角过程中,会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水平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共享自己的发现以及体会,经过这种巧用教具设境方法,学生们在动手操作、交流互动中不仅仅掌握线以及角相关知识,还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质疑

小数加法以及减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发生计算错误以及理解困难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更佳地掌握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引发学生质疑,让他们在思索以及探索中理解以及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创设一种“购物小账单”的情境。展示一张超市购物小票,上面列出几种商品价格、购买数量如苹果3.25 元/ 千克同时买了2.5 千克;香蕉2.78 元/ 千克同时买了1.8 千克等。之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根据这张小票上的信息,分别花多少钱吗对于你能计算出购买苹果、香蕉的钱数?还能计算出购买这两种水果一共花多少钱吗?”

学生们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大概会遇到一些难题,小数点应该如何对齐、得数的小数点位置如何确定等。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为什么小数加减法要小数点对齐呢?”“要是小数点没有对齐,计算效果会该怎么样呢?”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实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经过实际操作、举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情境化问题链的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创设乐学情境、借助自主学习、巧用教具设境、创设问题情境等多种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情境互动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然 .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化教学的应用 [J]. 江西教育 ,2025,(27):80-82.

[2] 杨昌强 . 情境化教学视域下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践运用 [J]. 读写算 ,2025,(21):85-87.

[3] 李梦培 . 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小学数学情境化命题设计研究 [J]. 教育实践与研究 (A),2025,(Z1):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