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就业市场变革下大专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构建

作者

吴华蓉

合肥滨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 230041

引言

大专辅导员身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里的“第一责任人”,有着扎根于一线、全程陪伴学生成长以及熟悉学生个性化特征的独特优势。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将“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列为辅导员的核心职责之一,这为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了政策依据。面对就业市场变革所带来的新挑战,如何构建一套适合大专学生特点、衔接产业发展需求且兼具系统性和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成为当前大专院校学生工作的关键课题。

一、新时代就业市场变革的特征与新要求

传统就业形式正在改变,新兴职业不断涌现。例如,密室 NPC、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员、短视频编剧等新职业受到青睐。这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突破“静态化”限制,内容必须与产业需求动态联动,不能仅限于传统的职业认知和简历制作,而应更多地涵盖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岗位能力要求。

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88.1% 的“00 后”愿意尝试或正在从事灵活就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呈现多元化,部分学生选择专升本深造,部分倾向于直接就业,还有学生尝试创业。指导工作需要覆盖这些不同路径,提供差异化的支持。

大专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自我认知模糊、实践意愿强但规划不足的特点。 4600 后”学生更倾向于互动式、体验式的学习模式,对案例分析、实践实训等形式接受度更高。职业规划、求职经验、办公技能等已成为学生求职季的搜索热点,指导方式需从传统的“说教式”向“引导式”“体验式”转变。

二、大专辅导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优势与瓶颈

(一)辅导员开展指导的独特优势

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在空间上,辅导员扎根一线,能够通过班会、谈心等方式“零距离”掌握学生的职业困惑。在时间上,辅导员陪伴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能够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调整策略,保障指导的全程化。在资源整合上,辅导员能将职业指导与思政教育、学风建设等工作融合,形成育人协同效应。

(二)辅导员开展指导的现实瓶颈

尽管优势明显,但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诸多瓶颈。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求具备职业理论、心理学、行业知识等多方面储备。但部分辅导员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自身职业路径较为单一,对企业岗位和行业发展了解有限,难以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辅导员通常承担思政教育、奖助贷、安全稳定等多项职责,师生比往往远高于 1:200,导致精力分散,难以抽出足够时间深入策划和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班会课及辅导。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需要学校、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协同。但目前部分院校协同机制不明确,辅导员在对接企业资源、邀请行业专家时常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三、“三维三阶融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构建“课程- 实践- 服务”三维协同体系

课程维度,夯实理论基础。构建“基础 + 专业 + 前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通识课程,帮助学生掌握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舒伯生涯发展理论等基本方法。同时,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参与授课,讲解专业对应的岗位要求和产业趋势。

实践维度,提升综合能力。打造“校内实训 + 企业实践 + 竞赛孵化”的立体化平台。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参访、暑期社会实践、技能竞赛及“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在真实场景中明确职业定位,提升职业竞争力。

服务维度,突出精准帮扶。建立“个体咨询 + 群体辅导 + 资源对接”的服务机制。通过主题班会、经验分享会、模拟面试等形式开展群体辅导。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运用职业测评工具开展一对一咨询,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兴趣与能力短板。

(二)实施“三阶递进”差异化指导策略

第一阶段(大一:生涯探索与自我认知)。此阶段是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换期,易出现迷茫。核心任务是“自我认知与专业适应”。辅导员应通过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学长学姐经验分享等形式,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可运用帕森斯特质因素论、霍兰德人格类型论等理论工具,引导学生分析自身兴趣、能力与价值观,完成初步的自我定位,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第二阶段(大二:能力提升与路径定向)。此阶段学生对专业有了更深认识,但可能面临学习能力、未来抉择等困惑。核心任务是“职业探索与能力提升”。辅导员应结合舒伯生涯发展理论,指导学生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鼓励其考取职业技能证书。通过组织行业调研、企业参访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目标职业的了解。同时,对有专升本、就业、创业等不同意向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精准对接资源。

第三阶段(大三:实习实践与社会接轨)。此阶段大部分学生在校外实习,是职业选择和角色转换的关键期。核心任务是“求职指导与生涯适应”。辅导员应重点组织模拟面试、简历制作大赛等活动,提升学生求职技能。通过线上方式定期开展实习反馈会,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及时推送就业信息、解读就业政策,并针对求职焦虑等问题开展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好从校园到职场的平稳过渡。

(三)健全“校- 企- 生”三方协同保障机制

学校层面,完善制度保障。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纳入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辅导员参加职业规划师等专业培训,提升专业能力。搭建校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整合各方资源,为辅导员提供平台支撑。

企业层面,深化合作对接。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开展讲座、担任企业导师。通过反馈用人需求与岗位标准,帮助学校动态调整指导内容,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学生层面,强化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档案”,记录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成长轨迹,并由辅导员定期指导。鼓励学生成立“职业发展社团”,通过自主组织行业调研、朋辈分享等活动,提升自我管理与规划能力,形成“辅导员引导、学生主导”的良性互动格局。

四、结语

新时代就业市场的深刻变革,为大专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三维三阶融合”指导模式,依据大专学生特点与产业发展需求,整合多方资源,细化指导阶段,力求解决当前指导工作中内容滞后、方式单一等问题。未来,推动该模式的深化落地,需要校、企、生三方更紧密的联动,辅导员亦需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不断优化指导策略,从而切实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匹配。

参考文献:

[1] 刘春丽 .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班会课建设研究 [J]. 科教导刊 ,2024(7):138-140

[2] 朱冰 . 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常态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路径探析 [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17(1):24-27

[3] 董晓玫 .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对辅导员工作的影响作用探究 [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36(4):122-124

作者简介:吴华蓉,1996 年12 月,女,汉族,安徽合肥,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