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激发方法探究
栗占琼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三中学校 038300
引言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学生语言能力、文学素养与文化理解的全面发展。文言文作为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文本形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力,也对培养其文化品位与审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语言隔阂、内容晦涩、教学方式单一等因素影响,文言文在实际教学中面临“学生不爱学、教师难教好”的尴尬局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成为文言教学的首要课题。本文旨在从教学实际出发,深入探讨在当前教学条件与学生心理特征基础上,如何采取有效策略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促进其主动参与和深度理解,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初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文言文板块的教学往往被视为“硬骨头”,这不仅缘于其语言风格的古奥陌生,更因为学生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面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常表现出“看不懂”“读不通”“不想记”的情绪反应,对文言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往往停留于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浅层模式。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脱离现实生活,与现代语境关联不大,加之语法结构与词义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导致认知障碍,学习兴趣日渐消退。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如仍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也无法有效建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联系。由此可见,当前初中生在学习文言文方面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足、文化认知薄弱、学习方法单一的问题,亟需通过教学改革与方法更新进行积极干预。
二、影响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探讨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受多重因素交织影响,既有来自文本本身的理解难度,也有外部教学环境与教育方式的制约。首先,文言文的语言简约而意蕴深远,词汇多具古义,语法灵活多变,学生在缺乏足够语言积累与阅读经验的情况下,往往难以建立起与文本的有效联系。其次,文言文所传达的文化背景、历史人物与思想观念,对当代初中生而言相对遥远,学生无法从中获得现实情感的共鸣,容易形成距离感。
此外,教师教学内容多以字词训诂与句意翻译为核心,忽视了文本情境与文化价值的引导,导致学生在机械学习中丧失兴趣。教学评价方式亦是一大障碍,若片面强调背诵默写与字词考查,忽略理解性与创造性的学习目标,将进一步加剧学生的畏难心理与抵触情绪。因此,兴趣的激发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更是教育理念、教材使用与课堂互动机制的综合问题,需要从多维度出发寻找突破口。
三、创设情境与文化导入在激发兴趣中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主动从文本之外寻找情境资源,通过创设生活化、戏剧化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历史空间,激发其探索欲望。以《陈涉世家》一课为例,课文叙述陈胜吴广起义,充满斗争张力和人物激情。教师可借助情境剧形式再现“陈胜假立符命”“吴广挥鞭断木”等场面,让学生亲身参与角色扮演,从角色情感出发,体会文言语句的表达力量;再结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核心句式,引导学生思考权利、公正与个人命运的关联,促发情感认同与思想共鸣。
同时,在讲授文言文时,应注重文化背景的铺垫与知识导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所处时代、人物言行逻辑及背后的思想文化体系。例如讲解《诫子书》时,若能结合三国背景与诸葛亮家教理念,让学生探讨古代士人的修身齐家思想,将有助于打破文化陌生感,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情境创设与文化导入的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拓展了文本的多重理解空间,为兴趣的生成提供了坚实土壤。
四、教学策略与媒介工具的优化运用
在教学组织层面,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与技术手段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与交互性。例如利用电子课件、音频朗读、视频动画等方式,还原古文情境或呈现人物故事,使学生在视听刺激中形成初步理解框架;借助智能板书与互动问答系统,实现课堂教学的即时反馈与生成式交流,打破“讲—听”单一传授模式,让学生在多感官参与中建立起对文本的关注与兴趣。
除技术手段外,教师应善于变换教学方式,将文言文教学从“注音—翻译—记背”的线性流程转化为“导入—赏析—互动—应用”的立体路径。在教学安排上,合理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拆解句意、揣摩语气、理解主旨,培养其在活动中“会读”“会想”的能力。例如,在教授《论语》时可引导学生探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当代学习生活中的意义,鼓励学生撰写“子曰金句”感悟日记,形成知识内化与个性表达的有机融合。教学策略与媒介的有机结合,能有效打破文言教学的沉闷感,促进学习兴趣的自然生成。
五、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文言教学生态
最终,要真正实现学生文言学习兴趣的持续提升,还需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兼顾文本深度与情感认同的教学生态。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差异,在教学中提供多层次的学习任务,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可通过设立“文言文挑战任务”“我来翻一翻”“仿写一则短文言”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创造,赋予学生更多主体性。
另一方面,教师应营造积极包容的学习氛围,注重激励性评价,强调表达与思维过程而非结果的唯一性,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评等形式激发学生交流与思辨的热情。在课程资源配置上,适当引入通俗化、趣味化的文言文读本,如《古文观止》节选、文言漫画等作为课外延伸材料,引导学生将文言文阅读融入生活与兴趣范畴,实现学习的“日常化”与“自发化”。通过整合课程、方法、环境等多方面资源,构建一个生动活泼、情理兼备的文言学习场域,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文言文不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而是主动探求的“文化”。
结论
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激发,是语文教学转向核心素养导向的具体体现,更是文化教育回归本源的内在要求。面对初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教师必须从文本特性、学生心理、教学方式与文化引导等方面入手,构建符合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教学体系。本文通过分析现状与成因,提出了情境创设、文化导入、媒介优化、方法创新等多维策略,并辅以教学案例加以说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改进与智慧投入的过程。唯有回归教育初心,以学生为本,方能在文言文教学中既传承文化精神,又培养语言能力,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 宋秋莹 , 代晓冬 . 初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激发策略探析 [J]. 课外语文 ,2022,(06):20-23.
[2] 王 小 华 . 如 何 有 效 激 发 初 中 生 学 习 文 言 文 的 兴 趣 [J]. 家长 ,2020,(18):75-76.
[3] 阿 金 莲 . 激 发 初 中 生 文 言 文 学 习 兴 趣 四 法 [J]. 青 海 教育 ,2020,(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