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1+X”主题阅读教学的跨学科创新策略
梁小燕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213000
引言
小学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文本篇幅短小、语言浅显,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语言智慧。“1+X”主题阅读教学模式通过聚焦一个核心主题,将课内文言文与课外同类文本关联阅读,能帮助学生深化对主题的理解。然而,当前小学文言文“1+X”主题阅读多局限于语文学科内部,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导致学生难以从多元视角感知文言文的价值。跨学科教学强调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方法,如将文言文阅读与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结合,能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文化、提升综合能力。探索小学文言文“1+X”主题阅读的跨学科创新策略,对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文言文“1+X”主题阅读教学现存问题
(一)学科融合缺失,阅读视角单一
部分教师在“1+X”主题阅读教学中,仅围绕语文知识展开,如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未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设计教学。学生只能从语言学习的单一视角理解文言文,无法关联历史背景、艺术表现、科学知识等,难以全面感知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阅读体验单调,学习兴趣难以持续。
(二)主题设计零散,缺乏系统规划
“1+X”主题阅读的核心是“主题”,但部分教师对主题的设计缺乏系统性。主题选择多依赖教材单元安排,未结合学生认知水平与文化传承需求进行整体规划;且“1”与“X”的关联仅停留在表面内容相似,未深入挖掘主题的内在逻辑,导致拓展阅读缺乏针对性,学生难以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与文化认知。
(三)活动形式单一,学生参与被动
教学活动多以教师讲解、学生朗读背诵为主,缺乏跨学科的实践活动设计。即使涉及拓展阅读,也多采用“学生自主阅读 + 教师提问”的模式,学生缺乏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创意表达的机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将文言文知识与其他学科能力结合,综合素养提升效果不佳。
二、小学文言文“1+X”主题阅读跨学科融合的依据
(一)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跨学科融合能将抽象的文言文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学科实践。例如,结合美术学科绘制文言文场景,结合音乐学科创编文本相关歌谣,能帮助学生通过多感官体验理解文本,符合学生“多通道学习”的认知特点,降低理解难度,提升学习兴趣。
(二)契合传统文化教育需求
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内容常涉及历史事件、传统习俗、艺术审美等。跨学科融合能让传统文化教育更立体,如学习历史故事类文言文时,结合历史学科补充背景知识;学习山水类文言文时,结合美术学科欣赏传统山水画,能让学生从多维度感受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
(三)顺应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跨学科教学能整合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多方面素养。在文言文“1+X”主题阅读中融入跨学科元素,学生既能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又能锻炼历史探究、艺术创作、科学观察等能力,实现多素养协同发展,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三、小学文言文“1+X”主题阅读跨学科主题设计策
(一)立足文本内涵,确定跨学科主题方向
围绕课内文言文“1”的核心内涵,挖掘可融合的学科方向。若“1”为描写自然景物的文言文,可确定“自然之美”主题,融合美术(绘画景物)、科学(探究自然现象)学科;若“1”为讲述传统礼仪的文言文,可确定“传统礼仪”主题,融合历史(礼仪演变)、道德与法治(现代礼仪)学科,确保主题既能凸显文本核心,又能为跨学科融合提供空间。
(二)梳理学科关联,构建主题知识体系
确定主题后,梳理“1”与“X”文本中可关联的多学科知识点。以“智慧人物”主题为例,“1”为课内文言文《司马光》,“X”选择《曹冲称象》《杨氏之子》等拓展文本,关联历史学科(古代人物事迹)、数学学科(曹冲称象中的重量计算)、道德与法治学科(智慧品质培养),构建“语言理解 — 历史认知 — 能力迁移”的知识体系,让主题更具系统性。
(三)结合学生水平,分层设计主题难度
根据低年级、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差异设计主题难度。低年级主题侧重直观体验,如“古诗文中的动物”,融合美术(画动物)、音乐(唱动物歌谣);中高年级主题侧重深度探究,如“文言文中的传统节日”,融合历史(节日起源)、科学(节日相关物候)、美术(设计节日装饰),确保主题难度适配学生能力,逐步提升跨学科学习深度。
四、小学文言文“1+X”主题阅读跨学科活动开发策略
(一)语言与历史融合,开展探究活动
以“历史溯源”为方向设计活动,学习历史类文言文时,结合历史学科让学生查阅“1”与“X”文本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如学习《两小儿辩日》,探究古代天文认知;组织“历史小剧场”活动,让学生结合文本与历史知识编排短剧,在演绎中理解文本、感知历史,提升语言表达与历史探究能力。
(二)语言与艺术融合,开展创作活动
结合美术、音乐学科设计创作活动。学习山水类文言文时,引导学生根据“1”与“X”文本的景物描写,用绘画、书法表现场景,或用乐器演奏、创编歌曲表达文本情感;学习叙事类文言文时,鼓励学生制作绘本,将文本内容转化为图文结合的作品,在艺术创作中深化文本理解,提升审美与创意能力。
(三)语言与科学融合,开展实践活动
针对包含科学认知的文言文,设计科学实践活动。如学习《学弈》,结合科学学科探究“专注与学习效率”的关系,通过简单实验对比专注与分心状态下的学习效果;学习《伯牙鼓琴》,结合科学学科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让学生在实践中关联文言文知识与科学认知,培养理性思维与实践能力。
五、小学文言文“1+X”主题阅读跨学科评价优化策略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覆盖多学科能力
在评价学生时,我们不应仅局限于语文能力的考察,如字词的掌握程度和文本的理解能力。相反,我们的评价标准应更为全面,涵盖跨学科能力的评估。这包括对历史探究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确保学生在探索历史事件时能准确把握历史脉络;对艺术创作的创意性给予评价,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科学实践的规范性进行考量,确保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遵循科学方法。通过这样的综合评价,我们旨在全面评估学生在主题阅读中的综合表现,力求避免以往评价中过于重视语言表达而忽视综合能力的倾向。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跨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多元化的思维模式,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过程性评价
为了全面而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成果,我们采用了“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同伴互评”的三结合评价模式。这一模式充分考虑了跨学科活动的特点,设计出相应的评价工具。在创作类活动中,我们通过作品展示环节,让学生呈现自己的创意成果。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反思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过程。同伴互评环节则让他们相互点评,指出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作品的最终呈现,也重视学生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成长。对于实践类活动,我们则通过观察记录学生的参与过程,包括他们的合作表现、问题解决能力等。评价时,我们特别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进步和成长,而不仅仅是结果。这样的评价方法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跨学科学习的目标。
(三)评价语言激励性,关注个体差异
在评价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成果时,我们坚持个性化原则,避免采用单一的统一标准。针对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注重肯定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哪怕是在跨学科学习上取得了微小的进步,也会给予及时的鼓励和积极的反馈,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则鼓励他们勇敢地拓展和创新,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促进他们在跨学科阅读中的持续深入探索。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我们旨在激发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持续参与跨学科阅读活动的重要助力。
六、小学文言文“1+X”主题阅读跨学科教学实施保障
(一)加强教师跨学科素养培训
为了推动跨学科教学的发展,学校制定了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跨学科教学培训的计划。在这些培训中,教师们将深入学习跨学科教学设计的方法论,掌握如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此外,教师们还将学习如何运用跨学科教学技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单一学科的知识,还能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深化跨学科教学的实践,学校还开展了跨学科教研活动。这些活动鼓励语文教师与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共同参与,通过集体研讨,教师们能够共享教学经验,共同探讨如何将各学科的教学方案进行整合。
(二)搭建跨学科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提升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可以着手建立校内跨学科教学资源库。这个资源库将汇集与文言文相关的历史资料、艺术作品、科学实验方案等多元化资源,旨在为教师提供便捷的查阅和使用途径。通过这样的资源库,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设计教学内容,将文言文学习与历史、艺术、科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相结合,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我们还将与校外的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入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展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参与传统艺术体验活动,如学习传统绘画、剪纸、书法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精粹。这样的实践资源将为跨学科阅读提供生动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与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三)强化家校协同配合
为了增强家校合作,我们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的家长会或利用班级群这样的现代通讯工具,向家长们详细阐述跨学科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我们强调,跨学科阅读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推荐一系列适合家庭开展的跨学科活动,如共同阅读与文言文相关的拓展文本,通过讨论和解读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或者动手制作传统文化手工作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鼓励家长们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与他们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和手作的成就感。通过这样的互动,家长和孩子们能够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知识和情感交流的家庭学习环境。这种家校共育的合力不仅能够延伸学校的教学效果,还能在家庭中营造一个持续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感受文言文与多学科融合的乐趣,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
结束语
小学文言文“1+X”主题阅读的跨学科创新,是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学科融合缺失、主题零散、活动单一等问题,可通过明确跨学科依据、优化主题设计、开发多元活动、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实施保障等策略解决。未来,教师还需结合教学实践持续探索,根据学生发展需求与文本特点,不断创新跨学科融合方式,让小学文言文“1+X”主题阅读教学更具活力,助力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传承文化、提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璇 . 基于“1+X”阅读教学模式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 [D]. 青海师范大学 ,2025.
[2] 杨柳青 . 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文言文“1+X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4, (06): 120-122.
[3] 蒋滟清. 文化自觉背景优化小学文言文“1+X”阅读教学研究[A] 2024 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四)[C]. 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教成果交流专业委员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 , 2024: 4.
[4] 伏苏红 . 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文言文“1+X”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 2024, (08):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