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协同发展视域下农业政府发展的路径探析     

作者

陈奕杉 姜泓宇 贾傲然 李君泽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大连

一、引言:协同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农业发展已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循环,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国际竞争加剧、产业链条延伸、主体利益多元等复杂挑战。传统以政府单向管控、部门条块分割为特征的治理模式,难以有效整合资源、应对系统性风险、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协同发展理论强调系统内各要素、各主体、各层级间通过互动、整合与协作,实现“ 1+1>2 ”的整体效能最大化。这为重构农业政府角色、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引。在此视域下,农业政府亟需从“全能主导者”向“协同引领者”转型,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农业治理体系。

二、困境审视:农业政府发展中的协同短板

政策供给“碎片化”: 农业政策涉及生产、科技、金融、环保、市场等多部门,政出多门、标准不一、衔接不畅现象普遍,导致政策红利耗散,农户与市场主体无所适从。

资源整合“低效化”: 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分散于不同系统和区域,缺乏有效整合平台与协调机制,要素流动壁垒未完全破除,制约了规模效益与创新活力。

主体联动“松散化”: 政府、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体间缺乏深度协同纽带,利益联结机制不稳固,“各唱各调”现象突出,难以形成发展合力。

层级协调“梗阻化”: 中央与地方、地方不同层级政府间在农业发展规划、资金投入、监管标准等方面存在目标差异与权责模糊,影响政策执行的连贯性和精准性。

城乡区域“割裂化”: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不畅,区域间农业产业同质化竞争与协作不足,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与整体竞争力提升。

三、路径建构:协同发展视域下农业政府的发展方略

建立“大农业”统筹机制:在更高层级(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涉农政策的统筹协调,打破部门壁垒,推动财政、金融、科技、土地、环保等政策与农业核心目标同向发力。运用大数据等手段跟踪政策实施效果,建立跨部门会商机制,及时对冲突、低效政策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组合。打造“智慧农政”中枢平台:整合农业、气象、市场、金融、物流等数据资源,构建统一、共享、权威的农业大数据平台,为精准决策、资源匹配、风险预警提供支撑。利用数字化手段整合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信贷申请、技术服务、产销对接等功能,降低主体协同成本,提升服务可及性与便捷性。政府重在制定规则、搭建平台、提供保障、监管服务,为多元主体协同创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推广“政府 + 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等紧密型模式,探索股份合作、订单农业、托管服务等,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支持行业协会、公益组织在标准制定、技术推广、品牌建设、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在农业事权与支出责任,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同时强化中央在规划引导、底线监管、跨区域协调上的作用。

建立跨行政区的农业产业协作联盟、产销对接平台、科技共享机制,鼓励发展“飞地经济”,促进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深化户籍、土地等制度改革,吸引城市人才、资本、技术下乡,促进农产品进城、乡村旅游消费升级,实现城乡双向赋能。嵌入绿色协同理念: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贯穿于农业政策制定、产业规划、技术推广全过程,协同推进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迈向协同共生的农业治理新图景

在协同发展视域下,农业政府的发展本质上是治理理念与模式的深刻变革。它要求政府超越传统管控思维,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指引,通过制度创新、平台搭建、主体培育、技术赋能等多维路径,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与力量。唯有构建起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网络,方能有效破解农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充分释放农业全要素生产力,最终在动态平衡中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包容性与可持续性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筑牢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 涉及协同治理理论)

[2] 韩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十题[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 涉及农业政策与政府角色)

[3] 孔祥智等.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理论框架与实践探索[J]. 中国农村经济,2020(01). ( 涉及主体协同模式 )

[4]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 . 国发 [2019]12 号 . ( 最新政策依据)

[5] 农业农村部. 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 年). ( 数字化协同实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