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的课程改革研究
王金莲
佳木斯职业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4
一、岗课赛证融通模式的内涵
岗课赛证融通模式是一种以岗位需求为核心,将课程内容、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强调通过产教融合与工学结合的方式,将企业实际岗位的要求融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中,岗位是整个体系的核心驱动力。岗位需求直接决定了课程设置的方向与内容,同时也影响着竞赛项目的选择以及证书种类的确定。这种以岗位为导向的设计理念,使得学校教育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作为连接岗位需求与学生学习成果的桥梁,在该模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课程内容不仅要反映岗位的实际需求,还需要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更新,确保学生所学知识始终处于前沿状态。通过将技能竞赛纳入教学过程,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进一步强化其职业素养。而职业资格证书则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增强了他们对未来职业生涯的信心。
二、技工院校“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技工院校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中课程内容滞后尤为显著。这种滞后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上。当前,许多技工院校的课程体系仍以传统理论知识为主导,对行业前沿技术和实际岗位需求关注不足。例如,智能制造、数字化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内容未能及时融入专业课程,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产业环境。教材更新缓慢,内容陈旧,无法反映最新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进一步加剧了教学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限制了学生的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潜力。
教师培训不足也是技工院校面临的一大问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实战经验不足。高水平技术专家因待遇和晋升机制限制,较少选择进入技工院校任教,学校更多依赖理论背景强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现有教师的培训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最新技术和行业趋势的深入学习机会,如智能制造、工业 4.0 等相关培训,直接影响了其课堂教学效果。培训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或学校的教师难以获得高质量培训机会,进一步拉大了技工教育的地区差异。
技工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课程设置也存在单一化问题。多数院校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教师教学重点偏向应试技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设置多以基础知识和通用技能为主,缺乏针对特定行业或岗位需求的设计,使得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竞争力不足。因此,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师资建设、改进评价体系,已成为推动技工院校课程改革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的技工院校课程改革策略
(一)课程内容的调整与优化
在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课程内容的优化需紧密围绕岗位需求进行。现代职业教育注重技能与岗位实际需求的对接,因此,课程体系设计需依据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定期更新内容,确保与最新岗位技能标准相匹配。这种逆向设计从岗位需求出发,将所需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课程体系,实现精准对接。课程内容既要涵盖基础理论,更要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
课程体系设计需体现岗课赛证的深度融合。引入技能竞赛内容,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操水平。通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比赛项目,学生能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职业素养。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达到考证标准,增强就业竞争力。课程内容调整应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技工院校实施“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的课程改革至关重要。比如项目式学习(PBL)在技工院校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定具体项目任务,如物流专业的供应链管理流程项目,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从需求分析到成果展示的全过程。这种方法不仅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方法创新开辟了新路径。虚拟仿真、增强现实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焊接技术课程中的虚拟仿真软件,为学生提供了直观且安全的学习体验,降低了教学成本。在线学习平台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满足不同需求。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学生能更高效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其职业素养与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三)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是决定学生能否掌握符合行业需求技能的关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能够巧妙融合企业岗位需求、课程教学目标、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及职业资格认证要求,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学习体验。为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学校需多管齐下。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确保教师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使命感。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吸引高技能领军人才,聘请企业高级技师或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增强教学的实践导向。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组织教师参与行业研讨会、技能培训,鼓励其深入企业一线锻炼,以更好地服务教学。同时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吸引并激励优秀教师。
(四)评价体系的改革
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评价体系需从多维度构建,涵盖专业知识、实践操作、团队协作等,通过项目作业、团队任务等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引入课堂表现记录、学习日志等多元化评价方法,既关注结果也注重过程,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提升学习效果。
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是实现岗课赛证融通模式目标的关键。该体系应涵盖岗位任务典型化、证书验收达标化、赛教融合一体化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技能、职业素养及综合能力。设计包含多维度的评价表或模型,结合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形式,客观反映学生真实水平。评价体系需具备动态调整能力,适应行业发展和教学改革需求,定期反思优化,确保符合融通模式要求。
参考文献:
[1] 赵锐芳 . 技工院校“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04):60-63.
[2] 陈定娟,朱焱,黄剑 . 基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的技工院校课程开发——以数字印刷工艺课程为例 [J]. 绿色包装 ,2024,(07):41-44
作者简介:
王金莲,女,高级讲师,佳木斯技师学院管理系物流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现代物流,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科研课题立项评审书吴迪技工院校“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2023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