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分析

作者

李琴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中心小学 751999

前言:

在教育改革这一特定的大背景之下,由于新课程理念凭借着其自身所具备的独特魅力,以及广泛的影响力而逐渐深入人心,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让学生能够切实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更为关键的是还要着重致力于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基于这样的情况,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以及实施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对其设计原则以及实施策略展开深入且全面的探讨。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原则

新课程所着重强调的是,小学数学教学应将对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予以高度注重,在此基础之上,探究性作业的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生活化原则被视为首要原则,这是由于数学本就源自生活,所以探究性作业理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使得学生能够在其熟悉的生活场景当中去感受数学所具备的实用性,就像在学习了“百分数”这一内容之后,可以设计诸如“家庭消费中的百分数”这样的作业,也就是让学生去记录家庭一周内各项支出的占比情况,并且对占比高的支出及其原因展开分析,而通过完成此类作业,学生便能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所存在的紧密联系,进而增强自身对于探究的兴趣。

在作业设计领域,层次性原则因其对于满足因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作业应被划分为基础层、提高层以及挑战层。基础层重点被设定为侧重基础知识应用方面,诸如“测量教室物体长度并计算其周长”之类的具体任务。提高层则着重于知识综合运用,就像“设计教室合理布局并计算所需地砖数量”这样的内容。挑战层侧重于创新探究,例如“探究不同形状教室周长计算方法”这种类型。通过这种层次性作业的设计,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之中获得成就感。

同样地,开放性原则在作业设计里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鉴于探究性作业答案并非唯一,需要为学生留出思考空间,举例而言,在学习“图形的变换”之后,布置“用平移、旋转等设计图案”的作业,学生按照自身想象进行创作只要符合变换规律即可,这种开放性设计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培养探究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引导探究逐步深入

问题作为探究的起始点这一情况,意味着仅靠单一问题往往难以支撑起完整的探究过程,所以就需要设计出一种具有阶梯性质的问题链。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这一教学内容作为示例来讲,首先是从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切入进去,提出像“要是换冰箱,该如何判断能不能放进预留的空间之中”这样的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对于“空间大小”与体积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展开思考。紧接着提出一个更具进阶性的问题,也就是“同样数量的小正方体去拼成长方体,为什么所得到的大小却不一样呢”,从而促使学生对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最后抛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即“到底要怎样去测量不规则石块的体积呢”,目的是让学生突破常规的公式限制去寻找转化的方法。每个问题都是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情况而设计,并且还预留了一定的思考空间,前一个问题实际上是为后一个问题进行铺垫,这样就使得整个探究过程能够层层递进,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情况出现。

(二)构建结构化合作机制,提升小组探究效能

合作探究绝非仅如表面所见的那种简单“分组做事”行为,而需构建起清晰明确且合理的角色分工,以及有序互动规则的体系,比如可采用的“4 人异质小组”这种模式,依据学生存在的能力差异来进行角色划分,其中“记录员”承担着对探究过程中的数据以及过程进行整理的职责,“发言人”负责将小组观点进行统筹并向外界展示,“质疑员”要提出不同的思路以及补充性建议,“协调员”需把控住探究进度并解决在分工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就以“超市物价调查”这一作业作为例子,小组需完成“同品牌但不同规格商品单价对比”的相关任务,记录员负责收集商品的价格以及规格方面的数据,发言人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买大包装通常更划算”这样的结论,质疑员提出“若商品保质期相对较短,大包装是否真的合适”的补充内容,协调员则确保小组内每人都能在 15 分钟这一限定时间内完成各自任务。与此同时,教师所提供的“合作任务单”,明确规定了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以及成果方面的要求,诸如“ 10 分钟内要完成数据收集工作,5 分钟内开展小组讨论,3 分钟内确定展示重点”等内容,以此来避免合作仅仅流于形式。在课后还会组织“最佳合作小组”的评选活动,从分工的合理性、成果的完整性、观点的创新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在合作方面的积极性。

(三)实施多元化过程评价,全面记录探究轨迹

过程评价不应局限于简单“打分”,而应通过多维度的记录与反馈这种方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清晰看到自身探究成长过程。其中可建立名为“探究成长档案袋”之物,该档案袋包含学生自行填写的用以记录探究步骤、遭遇困难及解决尝试的“探究日志”,还包含教师用于记录学生小组讨论表现情况的“观察记录表”,同时包含同学使用具体事例对同伴探究行为进行评价的“互评卡片”。关于评价结果的呈现,应当多样化,除了采用书面评语这种常规形式外,还能够使用“星级贴纸”对进步点予以标记,或者通过展示优秀案例的途径,以此让学生获得认可。到了期末阶段,需结合档案袋以及与学生开展“一对一对话评价”,旨在深入分析学生优势以及改进方向,进而使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探究性作业的有效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得以提升,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去奠定下相应基础。而对于未来的教学实践活动来说,希望能够不断地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前行,从而能够为学生们去提供丰富且具备重要意义的学习经历,以便去培养出更多拥有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惠敏. 对小学数学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研究[J]. 考试周刊,2018

[2] 孙泽林 . 谈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 [J]. 新课程·上旬,2016

[3] 陈辉 . 浅谈课外作业设计实践性和探索性:小学数学课外作业创新设计策略例谈[J]. 考试周刊,2018

[4]赵秀花.小学数学拓展性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J].求知导刊,2018(2):85-86.

[5] 张巍巍.《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有效性的研究》案例分析:数学幻想画[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

[6] 赵颖 .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