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映旧馆: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探索
刘芷洁 侯子峰 张紫琪
湖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湖州 313000
引言
浙江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创者,多年来始终坚持贯彻“千万工程”,持续提升这一标志性成果。2003 年 6 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该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 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1]。2022 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未来乡村建设”,而未来乡村建设正是对“千万工程”的继承与深化。未来乡村建设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建设方向,打造未来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等场景,集成“美丽乡村 + 数字乡村 + 共富乡村 + 人文乡村 + 善治乡村”建设[2]。本研究以湖州市南浔区旧馆街道为例,通过访谈、问卷和实地调研,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其应对策略,总结其发展经验,以为全国其他乡村发展特别是共同富裕实践提供参考。
一、街道基本情况
旧馆街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其作为探索共同富裕路径的前沿阵地,近年来一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度融合“千万工程”的理念,即通过“人居环境重塑、公共服务导入、产业转型升级、集体经济壮大”,在统筹城乡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框架下,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共富”之路。2022 年,旧馆拥有工业企业 297 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 135 个,充分展现了产业升级的成果;2021 年更是入选“2021 年全国千强镇”。
旧馆街道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积极探索未来乡村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近些年在经济建设、乡村风貌、民生福祉和党建队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经济建设上,工业园区形成“一城四区”发展格局,创业创新产业园和绿色家居谷通过精细化管理,亩均产值、税收分别提升92% 和53%,新增亿元企业7 家,富钢集团入选省级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 [3] ;木业转型成效显著,旧馆作为全国实木地板胚料重要产区,实现了“减量提质”;农业方面,“星光模式”推动全程机械化及数字化管理;文旅融合深化,港廊儿童摄影乐园获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浙北星星港、摄影基地二期等项目相继投运。在乡村风貌上,街道深挖宋韵建筑文化,重塑“江南富春山居”风貌;港胡村累计投入数百万元修复古建筑,港廊古村启动未来乡村共富项目;建成文化遗产数据库,朱军民麦秆画工作室、徐剑平美术馆等完成微改造,成为文化展示窗口。在民生福祉上,街道构建粮食生产、田园观光、现代农业三产融合格局,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便民服务优化,光明村创成三星级村级便民服务站样板,文体、医疗设施加快建设;2019 年启动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覆盖 31.3 平方公里,涉及 11 个行政村;港胡村获评市级“最美村”和省级除四害样板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成效显著。在党建队伍上,街道党员干部在破解历史遗留问题中主动担当,形成干事创业良好氛围;街道“5912 实绩论英雄”考核位居全区前列,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旧馆新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二、街道在发展中曾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土地资源闲置之间的矛盾。在湖州市南浔区下辖的众多行政单位中,旧馆街道作为一个独特的区域,不仅面临着耕地面积不足的困境,还存在土地资源闲置与低效利用的问题。该街道总面积为 31.35 平方公里,下辖 1 个社区、13 个行政村,总人口约为 21448 人。然而,由于地形多样,尤其是农田和工业用地分布零散,旧馆街道的有效耕地面积相对较小,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为严重的是,在耕地面积不足的情况下,旧馆街道中存在大量闲置的农田、工业用地以及其他类型的土地,这些土地都处于荒废状态,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这些闲置土地与碎片化、无序化、低效化的用地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旧馆街道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二是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与生产方式传统之间的矛盾。现代农业推动农村发展、提升效率,农机化对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核心在技术创新与升级,需引入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实现现代化、智能化。但旧馆街道长期面临农机设备“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高端设备多被外企垄断;国内技术积累和创新薄弱,导致引进成本高、技术难题复杂;技术人才短缺和资金不足限制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此外,现代农业要求数据化、智能化,但旧馆街道还面临着农民科技素质低、新技术应用难等问题,传统生产方式仍占主导,阻碍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生产效率难以提升。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还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可持续性,还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产 作头 地经济的支柱之一,承载着推动地方产业升级、 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与当旧馆街道的木业企业呈现出数量众多但规模 企业规模效应的发挥,还数量众多,但普遍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引领 街道的木业企业之间还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和信 以形成合力,难以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和技术变革的挑战。
四是第三产业发展需求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旧馆街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港廊古村,其南北两岸分别坐落着港胡村与新兴港村,共同孕育了 100 余幢具有典型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这些建筑不仅是地方文化的瑰宝,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第三产业扩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另一方面,过度强调文物保护也可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构成制约。
三、街道破解矛盾的核心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4]。旧馆街道展现了独特的智慧与策略,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采取了以下五个典型措施。
(一)全力推进党建引领:旗帜高扬稳抓实践,群力汇聚挺进共富
一是强化党建核心作用,引领发展 ,推动党员在乡村振兴一线担当作为,并通过 时,建立行政村“组织力指数”考评体系, 路。 旧馆街道坚持问计于民,共绘乡村振兴和 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来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和 推动产业升级。旧馆街道党委建立“ 党支 港胡村党总支与星光高品质数字粮油示范基地开展合作 吸引农户合作创业。旧馆街道党委还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 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二)全局统筹土地整治:统一流转盘活土地,四村联建共绘新篇
一是集中流转盘活土地。旧馆街道通过多个村庄的碎片化土地进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腾退效益不佳的小微企业,对宅基地进行复垦利用,实行土地统一流转,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管理,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二是注重生态修复与保护。旧馆街道对受损的土地和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治理和恢复,并积极推广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深化落实“河长制”,建立河湖日常管护监督平台。对“散乱污”企业进行分类整治。三是“四村联建”打造乡村样板。在统一流转盘活土地的基础上,旧馆街道进一步推动“四村联建”项目,将港胡村、新兴港村、光明村、大洋社区的资源进行整合,共同注资成立强村公司,实现抱团发展。以港胡村、新兴港村为核心,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打造“2+2”的“港廊未来乡村共富联合体”。
(三)全面推动农业转型:数字赋能“星光”模式,机制带动传统革新
星光农机公司秉承和延 作为自己的发展理念和主攻方向,致力于 的农耕模式,全面 全程机械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来 ,布局并生产了多种新 师与多名专业的高级技师,在农业 平素 司聚焦产业数字化转型, 正在成为星光的主攻 引领以及生态化发展等政策指引为依据, 罚足 产经营领域的优势资源,开展“南浔区万亩高品质数字粮油项目”的建设
(四)全盘优化产业布局:“腾笼换鸟”促进转型,政策引领产业集聚旧馆街道正积极实施全盘优化产业布局,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打造现代化业园区为核心,注重产业集聚,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集聚发展。一是进行体系构建。旧馆街道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通过招商引资来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持续做好招商引资,推动低效片区集聚发展,进一步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释放活力。二是打造治理模式。创业园为让企业“入园无忧”,设置一系列的基本措施,并且实现了园区内资金流动、代发工资、金融信贷等特色功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产业园依托第三方技术与服务,打造“企业管生产、第三方管治理、园区管服务”的新型治理模式。三是推进“腾笼换鸟”。其做法旨在盘活存量资产,打造产业集群、企业集聚、服务集成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政府实行淘汰、搬迁、转型三类政策,鼓励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提高产业链的协同性和竞争力,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四是倒逼转型升级。旧馆街道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一方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带领企业“小升规”;另一方面,通过产值定额制、整治淘汰制等反向倒逼转型,加速企业“小升规”。
(五)全貌注力古村复兴:数字提亮人文底色,古韵永葆发展本心
千百年来凭借其厚重的底蕴,古村落成为我们持续建设农业强国的文化滋养和力量之源,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又为古村落遗传资源保护及利用带来重要契机。旧馆街道凭借港胡村、新兴港村丰富的古建筑群落资源,深入挖掘并传承港廊文化,致力于将这一区域打造成为历史文化古村落的璀璨明珠。一是数字赋能古村保护。旧馆街道政府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古镇保护效果。通过建设智慧乡村平台,运用数字化手段对古建筑进行监测和保护,有效防止了古建筑的损坏。此外,旧馆街道还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古村数字化展示平台,展示古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提高古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挖掘古村文化资源。旧馆街道充分挖掘和传承古村的文化资源,向游客展示古村的历史变迁、风俗习惯和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弘扬古村文化。同时,将古村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打造文化创意产品。三是推动古村旅游发展。旧馆街道依托港廊文化,举办文化节庆和民俗展览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在旅游发展规划方面,旧馆街道注重将古村的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同时,注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古村的旅游接待能力,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四、旧馆街道“未来乡村”路径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基层党建为根要
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指南针”,基层党建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引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6] 实现乡村振兴、实现绿色腾跃,关键在党,关键在于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二)坚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土地是发展的基础资源,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以土地作为生产与活动的空间和场所。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新时代坚持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必须要着眼区域空间布局发展需求,以规划体系建设为牵引,以政策制度创新为支撑,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着力点,统筹土地开发和保护,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三)坚持改革创新促发展
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导和支撑,机制创新是区域转型发展的新动能。当下要用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方法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在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焕发新活力。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数字赋能实体经济,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持续做好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推动低效片区集聚发展,进一步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释放活力。
(四)坚持因地制宜谋发展
在推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有效地 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等优势条件,因地制宜谋发展。面对诸如“先天条件的局限”“成长过程 ”等挑战,唯有以系统性思维为指引,寻觅到契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之道,持之以恒, 不懈努力, 方能描绘与呈映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未来乡村新画卷,不断努力将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精。
(五)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重点也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7]。推动“数量多,规模小,效能低”产业的绿色发展,不仅是响应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可持续发展,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 国务院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Z].2024.
[2]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 [EB/OL]. (2022-01-21)[2025-08-21]. https://www.zj.gov.cn/art/2022/2/7/art_1229019365_2392197.html
[3] 俞进湖 , 周明晔 . 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打造共同富裕新模式——以湖州市南浔区旧馆街道港廊片区未来乡村建设为例 [J]. 浙江国土资源 ,2023(06).
[4] 习近平 .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J]. 共产党员 ,2021(21).
[5] 刘越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星光”乐章[J]. 经济,2021(10).
[6] 习近平 .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J].求是 , 2022(07).
[7] 习近平. 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5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