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钢结构模块化吊装施工的风险识别与管理对策研究

作者

英起星

云南建投安装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引言:

建筑工业化不断推进,钢结构模块化施工凭借高效、环保、标准化等特点,在大型工程建设中应用愈发广泛。特别是在高空、大跨度作业场景中,吊装环节的施工质量对工程进度与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模块化吊装过程较为复杂,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干扰,风险不仅容易发生,且造成的影响较大。因此,科学识别风险并制定有效的管理对策,成为保障施工顺利开展的关键,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并提供实践指导。

一、钢结构模块化吊装施工的特点与风险成因分析

钢结构模块化吊装作为现代建筑施工的前沿模式,在提升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上成效显著。但其施工流程复杂,风险因素交织,需从作业特性与致险根源展开系统性剖析。

1. 施工组织高度集成

钢结构模块化吊装强调工厂预制与现场装配的协同联动,施工组织呈现高度集成化特征。相较传统现浇施工,其吊装作业周期短、精度要求严苛,对施工计划编排、运输调度、现场协调及工序衔接均提出更高标准。任一环节出现偏差,极易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工期延误与结构安全隐患。项目管理水平直接关乎施工安全与效率,而不同专业间的信息交互、数据共享及技术协作,更对管理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提出挑战。缺乏高效协同机制与实时反馈渠道,易造成施工进度失衡、资源调配失序,进一步加剧项目风险。

2. 结构构件尺寸庞大

模块化钢结构构件普遍具有体积大、重量重的特点,对运输条件、吊装设备及现场作业空间要求极高。在城市核心区域或场地受限环境中,通行条件、设备布置及吊装路径的限制,大幅增加施工难度。大型构件在运输途中易出现损伤、变形,若未及时检测修复,将直接影响结构安装精度与稳定性。合理规划运输方案、优化吊装工艺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3. 作业环境风险叠加

钢结构吊装多在高空环境进行,常伴随恶劣天气、复杂地形或交叉作业等不利因素,导致作业风险高度集中。风荷载、设备故障或指挥失误,均可能引发坠落、碰撞等重大事故。尤其在夜间、雨雪等特殊时段作业时,作业人员视线受阻、操作难度激增,安全隐患显著增加。加强现场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成为保障作业安全的必要举措。

二、吊装施工全过程的风险识别与分类评估

钢结构模块化吊装施工流程繁杂、技术标准严苛,风险隐患贯穿施工全程。系统化地识别并分类评估各阶段潜在风险,是制定科学有效管理措施、提升工程安全保障水平的核心环节。

1. 吊装前准备风险

吊装施工筹备阶段涵盖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构件运输调配、设备进场核验及作业人员部署等关键环节,是确保后续吊装作业顺利开展的根基。在此阶段,易出现多种风险因素:设计图纸与施工现场实际条件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施工方案无法有效落地;构件在运输途中因颠簸、碰撞出现破损或尺寸偏差,影响现场安装精度;吊装设备选型未能匹配构件重量、作业环境等需求,或设备本身性能不达标,易引发后续操作故障。此外,施工现场平面布置不合理、进场道路通行不畅或作业场地空间狭小,会严重干扰设备调度与构件堆放,增加施工难度。在人员管理方面,若技术交底流于形式、缺乏专项安全培训,作业人员对施工工艺与安全规范掌握不足,将大幅提升作业过程中的操作失误概率。

2. 吊装作业中风险

吊装作业阶段是风险集中爆发的关键时期,涉及构件起吊、转运、就位、连接等多个工序,吊装设备运行状态、构件重心控制、吊点布置、作业人员协作等因素,均直接影响吊装安全,常见风险包括:吊装过程中构件晃动、偏摆甚至滑落;吊装设备失衡或突发故障;高空作业人员防护措施不完善,此外,天气变化对施工安全影响显著,突发强风、降雨等恶劣天气,可能导致吊装作业中断,甚至引发安全事故。为降低风险,需建立实时监控体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高空作业安全防护,确保施工过程可监控、可预警、可应急。

3. 吊装后复核风险

吊装完成后的复核阶段同样不容忽视,主要工作包括构件位置与标高复测、节点连接紧固检查、结构稳定性确认及临时支撑系统安全评估。该阶段存在两

大风险:一是复核工作不细致,可能遗漏螺栓未紧固、构件偏差超标的质量缺陷;二是临时结构稳定性不足,在后续施工荷载或自然条件变化下,可能发生位移、坍塌。此外,吊装设备若未按规定撤离和检查,也会留下安全隐患。

三、基于风险控制的管理对策与实践路径

钢结构模块化吊装施工风险的有效防控,需构建系统化的风险控制体系,将管理策略与现场实践深度融合,实现施工全流程的精准管控与优化。

1.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是风险控制的基石。结合钢结构模块化吊装施工的特性,需构建覆盖施工准备、吊装实施、质量验收、安全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与管理规范。明确各参与方的岗位职责、细化作业流程、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置预案,形成责任明晰、流程闭环的管理体系。同时,引入动态风险评估机制,将风险预警、实时监控与快速响应策略嵌入施工管理各环节。

2. 强化技术与设备管理

技术创新与设备保障是实现安全高效吊装的核心驱动力。从设计源头入手,优化构件分段与连接方式,提升模块化装配的适配性与稳定性。在施工准备阶段,对吊装设备进行全面的系统性检查与维护,确保设备性能处于最佳状态。针对重型、大型构件吊装,运用三维仿真技术模拟吊装路径,开展力学性能分析,提前预判操作难点与风险点。同时,部署智能监测设备,对风速、吊重、位移、设备运行状态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构建以技术和数据为驱动的风险动态管控模式,推动吊装施工向智能化、安全化方向发展。

3. 提升人员管理效能

人员是吊装施工风险控制中最具能动性,也最具不确定性的因素。在人员选拔环节,严格把控资质标准,确保作业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与安全意识。针对高空作业、高风险工序及关键施工节点,开展专项培训与考核,强化作业人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加强现场班组管理,全面推行“首件制”和“旁站式”监督模式,对重要工序、关键环节进行全过程、全方位把控。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规范操作、主动排查风险隐患的员工给予奖励,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激励员工自觉遵守安全规范。

结语:

钢结构模块化吊装施工凭借其高效、优质的特性,成为现代建筑施工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复杂的施工流程使其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本研究通过深入剖析施工特点与风险成因,系统识别各阶段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对策与实践路径,为构建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需统筹推进制度建设、技术创新与人员管理,形成多维度协同发力的风险防控格局,持续优化施工组织与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吊装作业安全、高效进行,进而推动钢结构模块化施工朝着规范化、智能化、可持续化方向稳步迈进。

参考文献:

[1] 张灵杰 .AP1000 核电厂 CA20 模块吊装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D]. 清华大学 ,2019.DOI:10.27266/d.cnki.gqhau.2019.000646.

[2] 隋岩鹏 .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施工阶段成本风险控制 [D]. 新疆农业大学 ,2021.DOI:10.27431/d.cnki.gxnyu.2021.000202.

[3] 曹燕. 基于改进AHP- 灰云模型的模块栈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 ,2023.DOI:10.27104/d.cnki.ghbjy.2023.000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