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光伏路面技术在绿色道路与桥梁工程中的实践

作者

陈惠斌 杨飞虎

身份证号:410121198001203513 身份证号:410302198605020015

引言

公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的关键组成部分,约占我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的 85% 以上,其高能耗与高排放特性对生态环境构成严峻挑战。传统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中,不仅需消耗大量诸如水泥、钢材等不可再生资源,还因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加剧了能源危机。与此同时,交通基础设施用电需求持续攀升,传统供电方式难以满足其绿色、稳定与可持续性要求。光伏路面技术应运而生,作为“光伏+交通”的创新性融合成果,它将太阳能发电组件巧妙嵌入道路与桥梁路面结构,实现了太阳能向电能的高效转化,为道路与桥梁设施提供绿色电力支撑。这一技术不仅能有效减少公路运输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助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还能充分挖掘道路与桥梁空间资源的发电潜力,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契合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发展趋势,在推动行业技术革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与应用价值。

一、光伏路面技术原理与类型

1.1 光伏发电路面原理与特点

光伏发电路面是将光伏电池板有序铺设于路面表层,充分利用光电效应,实现太阳能向电能的高效转化。当太阳光照射到光伏电池板上,光子与电池板内的半导体材料相互作用,促使电子-空穴对的产生,在电场的驱动下,电子和空穴定向移动,进而形成电流。产生的电流经电路收集与转换后,便可为道路与桥梁设施供电。这种路面类型极大地发挥了路面闲置空间的价值,无需额外占用土地资源来建设专门的发电设施,显著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以高速公路为例,若能在其路面大规模铺设光伏发电路面,将产生相当可观的电量,足以满足沿线照明、交通监控等设备的部分用电需求,减少对外部电网的依赖,降低能源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1.2 透明混凝土光伏路面技术解析

透明混凝土光伏路面以透明或半透明混凝土作为基层,在混凝土内部巧妙嵌入太阳能电池片。透明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能,能够确保阳光顺利穿透到达内部电池片,保障其正常发电。同时,透明混凝土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卓越的耐久性,能够承受车辆行驶带来的荷载,有效保障道路与桥梁结构的稳定性。在城市道路、桥梁人行道等对美观和透光性有较高要求的区域,透明混凝土光伏路面优势尽显。它在实现光伏发电功能的同时,不影响路面的外观,还能为周边环境增添独特的景观效果,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与居民的生活体验。

1.3 复合材料光伏路面特性探究

复合材料光伏路面由特殊复合材料精心制成,主要包括高透光性的覆盖层和内置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基层。覆盖层选用的特殊高分子聚合物等材料,不仅透光率高,还具备出色的耐候性、抗冲击性和耐磨损性能,能够有效保护下方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大幅延长其使用寿命。基层经过精心设计,在承载车辆荷载的同时,为太阳能电池组件提供稳固可靠的支撑。该类型光伏路面综合性能优异,在严寒、高温、强紫外线等复杂环境条件下的道路与桥梁工程中,能够始终保持稳定的发电性能与路面使用性能,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光伏路面技术在绿色道路与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2.1 供电功能在道路与桥梁设施中的实现

在绿色道路与桥梁工程中,光伏路面产生的电能可直接为各类设施供电。道路照明系统是主要的受益对象之一。传统路灯依赖外部电网供电,能耗巨大,且容易受到停电等因素的影响。而光伏路面供电的路灯可实现独立运行,白天光伏发电并储存,夜晚自动亮起,既能充分保障照明需求,又能显著降低电力成本与碳排放。桥梁上的交通监控设备,如摄像头、传感器等,也可由光伏路面供电,实时监测桥梁结构安全与交通状况,为交通管理与维护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在冬季易积雪结冰的道路与桥梁路段,光伏路面电能可用于加热融雪系统,迅速融化路面积雪,保障交通安全,减少传统融雪剂使用对环境的污染。

2.2 与智能交通系统的融合应用

光伏路面技术与智能交通系统的融合,为交通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光伏路面凭借自身的电力支持与内建信息网络,实现了车路信息的高效交互。车辆通过与光伏路面无线互联,能够实时上传行驶参数、状态信息等,同时接收路面发布的交通信息,如路况、限速等,为智能驾驶提供有力辅助。在桥梁交通管理中,光伏路面配合智能系统,可根据实时交通流量,动态调整桥梁通行规则,如潮汐车道控制,大幅提高桥梁通行效率。而且,基于光伏路面的定位功能,可实现车辆毫米级定位,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高精度导航,助力智能交通系统向更高水平迈进。

2.3 对道路与桥梁结构性能的优化作用

光伏路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优化道路与桥梁结构性能。例如,在炎热天气下,光伏电池板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减少了路面吸收的热量,有效降低路面温度,缓解传统路面因高温产生的车辙、拥包等病害,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对于桥梁结构,光伏路面产生的电能可用于监测桥梁结构健康状况的传感器长期供电,实现对桥梁结构变形、应力等参数的实时监测,提前发现安全隐患,便于及时维护加固,保障桥梁运营安全。从长期来看,降低了道路与桥梁全生命周期的维护成本。

三、总结

光伏路面技术为绿色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活力,通过多样的技术类型实现了高效的太阳能发电,为设施供电、赋能智能交通并优化结构性能,在节能减排、提升交通管理水平与保障基础设施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当前该技术在推广应用时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光伏路面建设成本居高不下,从材料采购、设备安装到后期维护,资金投入远超传统路面,严重制约了其大规模普及;另一方面,技术稳定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在暴雨、沙尘、暴雪等极端天气条件下,光伏路面的发电效率与结构安全性容易受到影响。展望未来,随着光伏技术的持续创新发展,新型材料的研发与制造工艺的改进有望降低成本,提升发电效率与稳定性。同时,政府与行业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标准制定进程,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光伏路面技术在绿色道路与桥梁工程领域更广泛、更深入地应用,助力构建绿色、智能、可持续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为全球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贡献关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娜.承载式光伏路面施工关键技术[J].交通世界,2023,(13):72-74.

[2]陈晨辰,张浩,范瑾,王辰阳,孙超越,沈凡茗.基于光伏路面和车联网的路面信号灯技术[J].新型工业化,2020,10(04):158-160.

[3]王帅琪,金玉婷,陈英实.光伏技术在路面结构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31):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