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绳里的中国式扶贫:非遗记忆里的文化疗愈功能与弱势群体精神共富实践
马玲 王昊 虎夏 马雪宾 蒋玉
银川能源学院 宁夏银川 750105
一引言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式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潜力。将非遗技艺融入扶贫实践,不仅能够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还能为弱势群体提供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实现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脱贫。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滨河家园四村是生态移民安置区,为帮助当地居民实现稳定增收,村委会成立麻绳手工坊,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扶贫道路。本文以麻绳手工坊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式扶贫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麻绳编织技艺在弱势群体帮扶中的实践应用,揭示非遗记忆所蕴含的文化疗愈功能,为中国式扶贫与非遗保护融合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二理论基础
1.中国式扶贫理论
中国式扶贫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为核心,强调“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通过因地制宜制定扶贫策略,实现可持续脱贫。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保护强调“活态传承”,通过整体性保护等方式,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3.文化疗愈理论
文化疗愈是指通过文化活动、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等方式,帮助个体或群体缓解心理压力、修复精神创伤、增强文化自信与归属感的过程。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情感记忆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精神慰藉与心理支持。
4.精神共富理论
精神共富强调在实现物质富裕的同时,通过文化传承、价值引领、情感共鸣等方式,促进全体人民在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程度与幸福感。
三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滨河家园四村麻绳手工坊概况
1.滨河家园四村背景
月牙湖滨河家园四村是生态移民安置区,居民主要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地区。搬迁初期,居民面临就业机会少、收入不稳定等问题。为解决这些困境,村委会积极探索扶贫新路径,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将麻绳编织技艺作为突破口,成立麻绳手工坊。
2.麻绳编织技艺的非遗价值
麻绳编织技艺历史悠久,在宁夏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其编织工艺复杂,包括选料、制绳、编织等多个环节,蕴含着当地居民的智慧与创造力。2018 年,麻绳编织技艺被列入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符号。
3.麻绳手工坊的运营模式
麻绳手工坊采用“村委会+非遗传承人+村民”的运营模式。村委会负责统筹协调,争取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非遗传承人负责技艺培训;村民通过参与手工坊学习编织技艺,制作麻绳工艺品。产品涵盖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多个品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线上利用电商平台拓展市场,线下与旅游景区合作推广。
四麻绳手工坊的文化疗愈功能
1.传统文化的情感纽带作用
对于从山区搬迁而来的居民而言,麻绳编织技艺承载着他们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在参与手工坊生产过程中,居民通过亲手制作麻绳工艺品,重新唤起对家乡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缓解因搬迁带来的文化失落感与心理焦虑。
2.技能学习与自我价值重建
手工坊为居民提供免费的编织技艺培训。许多原本缺乏就业技能的妇女通过学习编织,实现了从家庭主妇到“手艺人”的转变,经济收入增加的同时,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也显著提升。文化疗愈通过技能学习,帮助弱势群体重建自我价值,摆脱“贫困心理”。
3.社区参与与社会融入
手工坊成为社区居民交流互动的平台。居民在共同学习、制作麻绳工艺品的过程中,增进彼此了解,形成互助合作的社区氛围。这种社区参与感有助于移民居民快速融入新环境,实现从“陌生人”到“社区共同体”的转变。
五麻绳手工坊促进弱势群体精神共富的实践路径
1.文化传承与价值认同
通过传承麻绳编织技艺,手工坊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使居民深刻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非遗技艺的传承不仅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自信,还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与责任感,促进文化价值认同的形成,为精神共富奠定文化基础。
2.经济增收与尊严获得
手工坊为居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居民通过劳动获得经济回报,摆脱对外部救助的依赖,重拾生活尊严。经济上的独立是实现精神共富的重要前提,居民在获得物质保障的同时,精神状态也得到极大改善。
3.情感共鸣与社区凝聚力提升
手工坊组织的集体活动与技能竞赛,激发了居民的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居民在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过程中,形成情感共鸣,社区凝聚力不断提升。这种和谐的社区氛围进一步促进了居民的精神共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
六麻绳手工坊的扶贫成效
截至 2023 年底,麻绳手工坊累计带动120 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约 1.5 万元,部分家庭实现脱贫致富。培养了 20 余名麻绳编织技艺传承人,非遗技艺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手工坊产品多次在宁夏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展会展出,提升了滨河家园四村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七问题与挑战
1.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麻绳手工坊产品以传统款式为主,在设计创新、功能拓展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2.品牌影响力有限
手工坊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品牌推广策略,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
3.传承人才断层风险
随着年轻一代外出务工,参与麻绳编织的年轻人逐渐减少,非遗传承面临人才断层风险。

八对策与建议
1.加强产品创新研发
引入专业设计团队,结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开发具有创意性、实用性的麻绳工艺品;探索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
2.强化品牌建设与推广
打造特色品牌,设计统一的品牌标识与包装;利用新媒体平台、文旅活动等渠道,加强品牌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3.完善传承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非遗传承激励机制,鼓励年轻人参与麻绳编织技艺学习;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高校成立麻绳社团,邀请有想法有兴趣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后备传承人才。
九结论
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滨河家园四村麻绳手工坊的实践表明,将非遗技艺融入扶贫工作,能够有效发挥文化疗愈功能,促进弱势群体实现物质增收与精神共富。麻绳编织技艺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与经济来源,更成为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凝聚社区力量的重要纽带。未来,随着非遗扶贫模式的不断完善与推广,非遗记忆将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