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文阅读为舟楫 扬帆思维之海
陈媛秋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越王小学 517001
群文阅读,就是围绕着议题对群文展开以比较与整合为主要行为的整体性阅读过程,也是一个探究性阅读的过程,群文阅读是结构化阅读。群文阅读的核心阅读行为是“比较与整合”,这也是结构化思维培养的核心。怎样突破这一核心阅读行为呢?通过实践,笔者认为问题链的设计尤为重要,问题链梳理得好,群文阅读的结构化思维越明显,群文阅读的价值体现也越明显。问题链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如下:
(一)整合多文本信息,构建认知网络
群文阅读的核心在于通过多文本关联形成系统性理解。问题链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帮助学生打破单篇文本的局限,建立跨文本的逻辑联系。例如,在探究"童年的滋味"议题时,可引导学生从这些问题链:“不同文本中童年都包含了哪些滋味?是快乐、悲伤,还是其他感受?文本中的情节是如何体现童年滋味的?文本中的人物性格、行为和经历对童年滋味有何影响?”提取共性规律,通过对比不同文本中童年滋味的差异,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童年的复杂性,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主题内涵。
(二)促进思维进阶,培养批判性能力
根据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问题链可从“记忆—理解—应用”的低阶问题延伸至“分析—评价—创造”的高阶问题。例如,在比较鲁迅与沈从文的乡村叙事时,高阶问题可要求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评价不同创作立场的文化价值。以“乡村叙事中的文化价值”为例,问题链可以从“鲁迅和沈从文分别如何描写乡村生活?”(记忆层面)过渡到“这两种描写方式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观念?”(分析层面),再到“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你认为哪种创作立场更具文化价值?”(评价层面),最后到“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描写乡村生活以体现你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创造层面)。这种从低阶到高阶的问题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深入开放探究,实现双主体互动
问题链通过开放性提问赋予学生话语权。如在“孙悟空的成长”这一话题的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赋予学生思考链,打开探究的阶梯。在教学中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验,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而不是被限定在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实现教学双主体互动。
二、实施路径:问题链设计策略的案例分析
就像钢结构桥梁需要一根根钢条来搭建那样,群文阅读的结构提取也需要材料积累。但是阅读教学涉及多种因素,因素间的拼接联系也需要围绕核心线索,不然就是一团糨糊。[1]问题链设计的大体思路是读者主体对文本客体的思维加工过程,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交点,实现群文阅读的价值意义。通过实践与验证,笔者认为如下策略具有实践意义。
(一)对比性策略:异中求同,同中辨异
对比性策略是指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选择具有相似或相反特征的文本,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发现文本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策略通常用于分析文本的主题、人物、情节、写作风格等方面。
(二)开放性策略:打破定式,综合评价
开放性策略是指在教学中设计和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局限于单一的答案或标准的解读。在“孙悟空的成长”这一议题的群文阅读中,通过对前文提到的问题链进行探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菩提祖师、唐僧、观音菩萨等人物中选择,结合文本情节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再引导学生从个人成长、面对困难、自我约束等方面进行思考,探讨自由与约束的关系。采用小组辩论、角色扮演、创意写作等形式进行阅读反馈,教师最后梳理:“孙悟空的成长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成长,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塑造。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需要在自由与约束之间找到平衡。”
开放的空间是高阶思维的土壤,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以及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这种策略打破了定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丰富他们的思维视
野。
(三)层级性策略:搭建扶梯,思维进阶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层级性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分层次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从基础的信息提取到逻辑关系的梳理,再到创造性的迁移应用。以下是如何运用层级性策略比较与整合《阿庆》《冬日看海》《闹市闲民》和《小橘灯》这四篇文本的步骤:
基础层:文本信息提取在基础层。(问题设计:四篇文本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人物特点、情节、主题分别是什么?)
分析层:逻辑关系梳理在分析层,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中的逻辑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的深层含义。(问题设计:四篇文本的人物、情节分别与主题有什么关系?)
创造层:迁移应用在创造层,引导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解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表达。(问题设计:这四篇文本都描写了小人物的生活,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各有不同,如果你是一位作家,你会选择哪种小人物的生活方式来创作?为什么?)
这种策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篇文本的内涵,还能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比较与整合,学生可以构建完整的认知网络,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情境导入策略:激活体验,能量真实
情境导入策略是指通过真实情境建立文本联结,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文本内容与具体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如导读“不一样的雨”这个议题中的文本时,可以通过激活学生的体验,营造真实的情境,引导他们进入文本的世界,感受雨的美好与意义。教师采用聆听雨声猜古诗,听雨声说感受打开议题。在导读文本时,创设情境代入角色引导学生想象:小雨点来啦,我们一起来欢迎它吧!小菌们、小荷叶、小水塘、小野菊都笑着等小雨点呢,小雨点向你打招呼呢,你会怎样欢迎它?学生们纷纷将自己想象成月季花、小禾苗、小竹笋、田野、小豆苗……一首首畅享曲悠然响起。
整节课激活了学生的体验,营造真实的情境,引导他们进入文本的世界,感受雨的美好与意义。通过朗读、讨论和分享,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提升了阅读能力和强化了情感体验。
三、融合思考:问题链设计策略的协同效应
对比性策略、开放性策略、层级性策略和情境导入策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并不是单一地、孤立地运用,可以形成“情境导入→对比分析→开放探究→层级深化”的闭环:
(一)情境导入奠定情感基础
情境导入策略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为后续的阅读和分析做好铺垫。例如,在导入《南方的细雨》《欢迎小雨点》《春夜听雨》这三篇文本时,教师通过播放雨声、展示雨景图片、提问学生关于雨的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感官和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为后续对比三篇文本的雨景描写提供兴趣支点。
(二)对比策略深化文本关联
在情境导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南方的细雨》的朦胧感与《欢迎小雨点》的欢快感如何通过意象传递?”促进异同点发现,强化认知网络。
(三)开放策略拓展思维边界
在衔接对比分析后提问:“如果赋予雨人格,它会如何看待现代城市的排水系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激发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问题链设计通过对比性、开放性、层级性、情境导入四大策略的协同,构建了群文阅读从文本分析到思维进阶的系统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探索问题链的动态生成机制及跨学科整合范式,推动阅读教学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石潇. 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