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高职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研究
任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今年是总书记“3.18”讲话五周年,5 月 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政课建设要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1]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变化,理解时代发展,充分运用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成功办好大事、妥善应对难事的伟大社会实践案例,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伟大抗疫精神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斗争中形成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坐标,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不仅是学校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而且对于大学生继承弘扬伟大精神,增强“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抗疫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可行性
在全国抗疫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提出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2]的抗疫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抗疫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神产物。它既蕴含着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又体现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在在与疫情作斗争时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家国情怀和我们党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无我”以公为先的人格追求和疫情中无数国人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职业操守;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价值观念和中国共产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大爱无疆、天下一家”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世界情怀。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丰富的思政元素,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具有高度一致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德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其课程内容和学科属性决定了它对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意义重大。抗疫精神与“德法”课的关联“域”,是抗疫精神融入该课程的逻辑起点。教材是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抗疫精神已经融入到新教材。2021 和 2023 年中宣部、教育部分别修订出版了两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其中 21 版教材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有机融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相关重要育人元素,在教材的导论、第三、第四和第五章中分别加入了抗疫的故事案例。23 版教材在此基础上全面融入党的二十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反映了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3]由于统编教材的篇幅和内容限定,抗疫精神并不能全面深入的在教材中得到阐释和体现。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对教材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发掘抗疫精神融入课程的结合点,比如在“德法”课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部分就专题讲述中国精神,是抗疫精神融入该课程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在人生观、理想信念、价值观和法治观等部分都蕴含着抗疫精神的连结点。
二、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1.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
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德法”课教学,首要的原则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这个是不可动摇的前提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贯穿于“德法”课教学始终的指导思想,其内容在课程中的各个章节中都有所体现。例如新教材在第一章,重点充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人生观等问题的最新论述。除此之外,在理想信念、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道德和法治等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中都围绕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开。因此在抗疫精神融入“德法”课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只讲抗疫精神,为了讲精神而讲精神,更要在阐释精神内涵的过程,紧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方面成就”的具体内容,善于运用“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理解我国抗疫举措的科学性和正确性,通过无数的抗疫人物、点滴的抗疫事迹引导大学生全方位地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坚定不疑听党话、跟党走,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2.坚持以思政课政策法规为基本遵循
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必须严格遵守思政课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定。在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思政课教材体系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建设等内容做出明确规定。[4]2020 年,新发布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两个政策是抗疫精神融入“德法”课程的基本遵循。《意见》规定,“大学阶段思政课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实施方案》也规定“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同时《方案》还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结合专业属性、办学特色和学生学情特点,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此,抗疫精神融入“德法”课的教学目标要突出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无论是讲授抗疫故事还是解读抗疫精神都必须落脚点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要紧密结合我院学生医药专业的特点,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融入张伯礼、黄璐琦等中医药人抗疫故事,“一病一方”“一人一方”辩证防治,“三药三方”走出国门等教学素材,将思政课与学生的专业成长紧密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培养行业需要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中医药人才。
3.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德法”课虽然是一门基础性接地气的课程,但它终究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内涵。在抗疫精神融入“德法”课的教育教学中,还是要坚持理论性这一根本属性。[5]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引入能体现抗疫精神的新闻报道、人物事迹、政策措施等案例资源,但教学的重点不止在于向学生简单的呈现案例,产生一时的情感共鸣,更在于阐释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帮助学生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从学理的角度分析理解精神背后的理论逻辑关系。例如,在讲授“舍生忘死”的精神内容时,应当联系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疫情来临时医务人员不顾生死白衣执甲、解放军战士克服万难冲锋向前、志愿者基层工作人员义无反顾坚守岗位,理论上讲清楚的大学生该如何看待与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等。同时要坚持思政课实践性,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学生理解把握抗疫精神科学内涵基础上,运用学院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实践育人平台,通过开展大学生讲抗疫思政课、抗疫志愿服务、抗疫故事我来讲等校内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医药企业、抗疫定点医院采访抗疫英雄,聆听抗疫事迹等活动,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育新模式,真正实现抗疫精神入脑入心入行。
三、抗疫精神融入“德法”课教学的思路
本文以抗疫精神中的“尊重科学”为例,结合“德法”课教材不同章节内容,从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维度进行思路分析。
1.“尊重科学”融入第一章第二节正确人生观部分
本节正确的人生观第二部分讲到大学生需要树立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人生当务实需要给学生讲明白任何远大的理想目标都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具体行动。要用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才能创造美好人生。对于个人是如此,对于国家、社会亦是如此。当病毒突袭而至,而且全国上下沉浸在迎接农历新年的喜悦气氛中,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果断决策动员各方力量迅速打响了疫情防控的战争,定准了迅速阻击疫情蔓延势头、依靠人民实施抗疫大会战的斗争方向,周密部署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事实证明,正是党中央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决策为抗疫斗争指明了方向。习总书记多次讲到,既要有责任担当之勇,又要有科学防控之智。应对疫情必须依靠科学态度,防控疫情必须讲求务实举措。授课过程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抗疫”过程中武汉封城、举国援汉、国家承担、中西结合、疫苗研发、核酸检测、数据溯源、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六稳六保、复工复产等这一系列求真务实的策略,一步步将“疫魔”束缚降伏,让经济社会得以逐步重启复苏,可通过图片、视频增强说服力。
2.“尊重科学”融入第三章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部分
本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第二部分讲到: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尊重科学”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要勇于开拓创新,中国“抗疫”过程中采用的很多创新性管理方法和信息化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为全世界应对疫情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技术支持。教学中需要把这些内容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担当敢于超越。授课时可采用讨论教学法,教师布置“你知道中国在抗疫征程中都采用了哪些创新方法或技术手段?”主题讨论,激发学生自主讨论,并以小组形式汇总并发表讨论观点。例如: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了多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我们运用大数据分析,健康码的运用为疫情期间社会科学管理提供了便捷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全方位全过程时时处处离不开改革创新的精神。
3.“尊重科学”融入第五章第三节遵守社会公德部分
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人的活动如果没有规则来约束,社会就会陷入无秩序的混乱状态。[6]三年抗疫中封城、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是疫情肆虐给人民群众带来生命危害时最科学的管理措施,但是这些科学的管理在疫情之初饱受诟病,不被人理解。大学生作为社会价值观的引领者社会道德建设的引领者,必须牢固树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因此,在讲授社会公德部分时,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区、医院,采访一线抗疫工作人员,搜集在疫情发生时在肆意造谣传谣、缺乏规则意识,瞒报信息,擅闯检查站等案例,通过反面案例正向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鼓励当代大学生在学校工作生活中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价值风向,自觉树立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规则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易.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J].红旗文稿,2024(10)
[2]任长幸.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4).
[3]沈壮海等.《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 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3).
[4]唐承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9(12).
[5]崔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伟大抗疫精神论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
[6]王悦.疫情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微探[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