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视角下幼儿园美育课程实施路径探析
黄丹绮
昆山开发区石予幼儿园
一、游戏化融入幼儿园美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契合幼儿认知与学习特点,提升美育接受度
幼儿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抽象的审美知识与技能难以理解和接受,更倾向于通过具象、动态的活动获取经验。游戏化教学遵循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学习规律,将美育内容转化为幼儿熟悉且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感受艺术形象、通过手工游戏体验创造乐趣。这种方式能够降低幼儿对美育的认知门槛,让幼儿在符合自身认知特点的活动中主动参与美育过程,有效提升幼儿对美育内容的接受度,为后续审美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激发幼儿美育参与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核心驱动力,传统幼儿园美育课程若缺乏趣味性,易导致幼儿参与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游戏化视角下的美育课程通过丰富的游戏形式、生动的游戏场景与灵活的游戏规则,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例如,在色彩认知美育活动中,通过“色彩寻宝”游戏让幼儿寻找生活中的色彩元素,在“色彩涂鸦”游戏中自由搭配色彩,幼儿在游戏的乐趣中主动参与美育活动,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有效增强幼儿美育学习的主动性。
(三)深化幼儿审美体验感知,促进审美能力发展
美育的核心在于让幼儿通过直接体验感受美、理解美,进而形成审美能力。游戏化教学为幼儿提供了沉浸式的审美体验场景,让幼儿在与游戏环境、游戏伙伴的互动中,多感官参与审美过程。例如,在音乐美育活动中,幼儿通过“乐器模仿”游戏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美,通过“节奏创编”游戏体验音乐的韵律美;在美术美育活动中,通过“材料拼贴”游戏探索不同材料的质感美,通过“场景绘画”游戏表达对美的理解。
二、游戏化视角下幼儿园美育课程实施的核心要素
(一)明确游戏化美育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设定清晰的游戏化美育目标是课程实施的基础,需结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美育的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将美育目标与游戏目标有机融合。目标设定需涵盖审美感知、审美表达、审美创造三个维度,例如,在小班美育课程中,目标可设定为通过游戏感受简单的色彩美与声音美,愿意用简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在中班美育课程中,目标可设定为通过游戏理解常见艺术形式的特点,能够用多种材料表达对美的理解;在大班美育课程中,目标可设定为通过游戏探索美的多样性,尝试自主创作具有简单主题的艺术作品。
(二)选择适宜性游戏内容,匹配美育需求
游戏内容的选择需与美育课程主题、幼儿发展水平相匹配,确保游戏既能承载美育内容,又能适应幼儿的能力范围。在选择游戏内容时,需优先考虑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游戏形式,如角色扮演、手工制作、音乐游戏、户外探索等,让幼儿在熟悉的游戏场景中理解美育内涵。同时,游戏内容需紧扣美育主题,例如,在“自然之美”美育课程中,选择“自然材料采集”“自然拼贴”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自然的形态美与色彩美;在“传统文化之美”美育课程中,选择“传统剪纸”“民俗舞蹈模仿”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传统文化的艺术美。适宜的游戏内容能有效衔接游戏与美育,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三)开发多元美育游戏资源,丰富教学载体
丰富的游戏资源是游戏化美育课程实施的重要支撑,需从物质资源与环境资源两方面进行开发。在物质资源开发上,除传统的玩具、教具外,可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如纸箱、布料、瓶盖等)作为美育游戏材料,引导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与创新能力;还可准备多样化的艺术工具(如不同类型的画笔、乐器、手工材料等),满足不同游戏化美育活动的需求。在环境资源开发上,需打造富有审美氛围的游戏化美育环境,如在教室创设“艺术角”,展示幼儿的游戏化美育作品;在户外创设“自然美育区”,为幼儿提供感受自然美的游戏场景。多元的游戏资源能丰富美育教学载体,为幼儿提供更多感受美、表达美的机会。
三、游戏化视角下幼儿园美育课程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设计情境化游戏,营造沉浸式美育氛围
情境化游戏设计能为幼儿构建直观、生动的美育场景,让幼儿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美。教师可根据美育课程主题,创设具有故事性、趣味性的游戏情境,将美育内容融入情境发展过程。例如,在“海底世界”美术美育课程中,创设“海底探险”游戏情境,让幼儿扮演“小潜水员”,在模拟的海底环境中观察“海洋生物”(如手工制作的鱼类、珊瑚等),然后通过绘画、手工等游戏形式,创作自己心中的海底世界;在“森林音乐会”音乐美育课程中,创设“森林派对”游戏情境,让幼儿扮演“森林小动物”,使用简单乐器演奏“森林乐曲”,感受音乐与情境的融合之美。
(二)引导沉浸式体验,促进审美感知深化
在游戏化美育课程实施中,需注重引导幼儿进行沉浸式体验,通过多感官参与、深度互动,深化幼儿的审美感知。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示范启发、伙伴互动等方式,帮助幼儿聚焦审美对象的特点,例如,在美术游戏中,引导幼儿观察作品的色彩搭配、线条变化,提问“你看到这幅画里有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放在一起给你什么感觉?”;在音乐游戏中,引导幼儿倾听音乐的节奏、旋律,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
(三)实施互动式评价反馈,优化美育教学效果
互动式评价反馈能及时了解幼儿在游戏化美育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同时促进幼儿自我认知与审美能力的提升。评价过程需注重幼儿的参与,采用教师评价、幼儿自评、同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评价需以鼓励为主,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审美表现与进步,如“你在色彩游戏中搭配的颜色很特别,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吗?”;幼儿自评可让幼儿介绍自己在游戏中的创作思路与审美感受,如“我画的太阳是橙色的,因为我觉得橙色很温暖”;同伴互评可引导幼儿发现伙伴作品中的优点,如“我觉得他做的手工小动物很可爱,耳朵做得很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游戏化融入幼儿园美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契合幼儿认知特点、激发美育参与兴趣、深化审美体验感知。在实施过程中,需把握游戏化美育目标设定、适宜性游戏内容选择、多元游戏资源开发等核心要素,通过情境化游戏设计、沉浸式体验引导、互动式评价反馈等具体路径,充分发挥游戏化教学的优势,构建更具趣味性与实效性的幼儿园美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娟.“游戏化”视角下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5,(07):175-177.
[2] 杨茜瑜. 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园游戏化课程探究[J]. 宁夏教育,2025,(Z2):149-150.
[3]胡敬瑞.支架式教学视角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策略探究[J].新智 慧,2025,(13):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