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在学生情绪行为管理中的支持模式探析
邱林
大连盲聋学校 辽宁大连 116011
引言
随着特殊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增强,学生情绪行为问题对教育教学秩序与成长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传统依赖个体经验判断和单一干预的方式已难以应对复杂行为表现,亟需建立科学、系统的支持机制。班主任在其中承担着核心协调角色,其职责范围不断拓展,面临专业能力、资源支持与家校沟通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探索基于多方联动的情绪行为管理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干预质量,也为构建规范化、可持续的行为支持体系提供了现实依据与发展方向。
一、班主任在特殊学生情绪行为干预中的职责边界与现实挑战
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引导者,其角色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组织与纪律管理,而是逐步扩展至心理支持、行为干预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等多个维度。尤其是在面对具有复杂情绪行为问题的学生时,班主任往往需要承担起协调各方资源、制定初步干预方案以及实施日常行为引导的重要职责。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制度安排、专业支持与责任划分等方面的模糊性,班主任所承担的任务与其应有的职责边界之间常常出现错位,形成一系列现实困境。
一方面,当前特殊教育体系对班主任的角色期待不断拓展,要求其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还需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行为干预技巧。在缺乏系统培训和持续支持的情况下,许多班主任被迫在实践中摸索应对策略,导致其工作内容超出原有职责范围,形成“事多人少、责重权轻”的局面。另一方面,学校内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专业支持机制,心理咨询教师、行为治疗师等专业人员配备不足或协作机制不畅,使得大量本应由专业团队承担的工作被转嫁到班主任身上,进一步加剧了其工作压力与专业能力之间的矛盾。
家校沟通机制的不完善给班主任带来显著压力。部分特殊学生家庭因认知水平、教育观念或现实条件限制,难以配合学校干预措施,甚至对管理方式产生质疑或抵触,影响合作效果。班主任在应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同时,还需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家长沟通与情绪疏导,角色负担加重,影响教学专注度制度支持不足进一步制约干预成效。多数特殊教育学校尚未建立规范的行为干预流程和应急响应机制,导致班主任在突发情况下面临操作盲区,缺乏资源保障。
二、基于多方联动机制的情绪行为支持体系构建路径
构建一个以班主任为核心协调者、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情绪行为支持体系,成为提升干预效能的关键路径。该体系强调跨部门协作、资源整合与系统响应,在形成覆盖预防、识别、干预与跟踪全过程的支持网络,提升情绪行为管理的专业化与持续性。从组织架构层面来看,情绪行为支持体系的建立需要依托学校内部多角色的协同配合。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行为观察的第一责任人,应与心理辅导教师、学科教师、生活指导教师等形成稳定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对学生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的及时发现与初步评估。
学校管理层需发挥统筹作用,明确各部门在行为干预中的职能分工,推动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应急响应机制,使各类人员能够在职责范围内高效协作,避免因信息滞后或责任模糊导致干预延误。在校内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外部专业力量的引入对于提升支持体系的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主动对接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以及特殊教育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专业人员开展个案评估、行为分析及干预策略制定等方面的指导。借助信息化平台建设,可以实现数据动态监测与远程专家会诊功能,为班主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增强其在日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与干预精准度。家校合作是情绪行为支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由于特殊学生的成长环境对其行为表现具有深远影响,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干预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改善效果。
班主任应在尊重家庭背景与文化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定期沟通、家长培训、行为记录反馈等方式,引导家长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并掌握基本的行为引导技巧。在此过程中,学校可联合社区资源,为家庭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和社会适应支持,提升家庭教育与学校干预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三、行为管理支持模式在学校实践中的成效体现与优化方向
随着特殊教育学校逐步引入系统化的情绪行为管理理念,基于多方联动机制构建的支持模式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该模式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强化专业协作和优化干预流程,在提升学生情绪调控能力、改善课堂行为表现以及增强家校合作效能等方面展现出积极作用。从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原有依赖个体教师经验判断的管理模式正在向以数据为基础、团队协作为支撑的科学干预方式转变,推动了特殊教育环境下行为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行为管理支持模式的成效首先体现在对学生行为问题的识别效率和响应速度上。
借助统一的行为评估工具和动态监测机制,学校能够更早发现学生的异常情绪倾向,并在第一时间启动相应的干预措施。相较于以往被动应对突发行为事件的方式,新模式实现了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的转变,有效降低了极端行为的发生频率和对教学秩序的影响。标准化干预流程的确立也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操作依据,增强了行为管理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在多部门协同与专业资源整合方面,学校逐步建立起跨职能协作机制,使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学科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在职责范围内形成合力。这种协作不仅提升了干预方案的科学性,也减轻了个别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了整体管理效能。外部专家定期参与个案分析与策略指导,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持续性的专业支持,促进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干预质量。
结语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情绪行为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多方协同、资源整合与制度保障等多个层面。班主任作为关键执行者,在构建多元联动支持模式中发挥着桥梁与协调作用。当前实践表明,科学的行为管理支持体系已在识别干预效率、提升家校合作质量及优化教师协作机制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同时,在专业能力、制度建设和评估标准方面仍存在不足。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支持路径,强化师资培训,推动情绪行为管理向更加专业化、标准化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以更好地满足特殊学生的成长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晓红.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情绪行为问题成因及干预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3,27(4):45-51.
[2]周文斌.班主任在特殊学生心理辅导中的角色重构与路径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6):89-94.
[3]黄志勇.家校协同视角下特殊儿童行为管理策略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21,19(3):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