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路径多维论析

作者

黄梓芸 黄懿

衡阳师范学院 湖南省衡阳市 421002

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不断优化学生资助制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还强调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落实好高校资助工作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一环,能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但是目前高校资助工作还存在“大水漫灌”的境况,在实际操作中现行的高校资助工作也还存在一些痛点,例如,资助对象难以精确识别、资助育人所达成的成效不够明显等,难以达到资助工作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从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小切口多维度论析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提升资助育人水平和成效。

一、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内涵与价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教育部在2017 年提出要积极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这为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是指: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精准定位资助需求、精准实施资助措施与精准追踪资助效果,将物质、道德、能力、精神等方面的帮扶融入资助工作中,使资助工作在帮助贫困学生克服物质困难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发挥了资助的效能。

二、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路径多维论析

(一)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

长久以来,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领域内,困难生的认定一直是个棘手难题。2018 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识别资助对象提供了制度依据。但是区域、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家庭经济状况、人口结构的复杂多样性,这使得如何精确、公平地鉴别出需要帮助的学生,并将资助资源准确送达,成为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为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目标明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这不仅涉及国家教育资助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更关系到每个困难学生的切身利益。

精准资助最核心的环节在于资助对象选择的精确性。一是高校可响应国家要求成立“精准资助”寻访队,深入基层一线,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调研。一方面可以利用线上问卷或电话回访,广泛收集居民家庭经济数据情况。另一方面寻访队可以亲自到学生家中进行实地探访和调查,并联合当地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以获得更真实、更准确的信息。在调研过程中,寻访队需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和国家资助政策,并结合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设计出针对性强、匹配度高的困难生认定体系调查问卷;可使用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如 SPSS 等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主要因素,并据此制定划分家庭经济水平的可靠标准。二是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动态跟进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定时调整在库学生贫困等级,确保资助的精准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的内容丰富且细致,需涵盖家庭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教育支出等多个方面。在实际应用中,该体系能够精确反映学生的贫困程度,为资助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有力依据。通过该体系的构建,资助部门就可更加精确地识别出需要帮助的学生,确保资助资源能够准确送达他们手中。同时,该体系也为高校困难生资助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资助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2]。

二、构建“扶困、扶志、赋能”多维资助育人体系

现阶段下的高校精准资助育人,需要在“扶困、扶志、赋能”各个环节上协同发力,将经济上的资助、精神上的培养、能力上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养成融合起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锤炼学生意志品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一)以扶困为基础,构建完整资助体系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对贫困”已成为历史,“相对贫困”呈现出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政策性收入占比较高、自我发展能力尚显不足、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等方面[3]。对于处在“相对贫困”家庭条件下的学子,使其能接受高等教育是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教育公平号召的重要体现,将扶困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打造一个系统化、精细化、高效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生态系统。

在资助体系构建上,各高校可以构建和完善“校、院、班”三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机制。从校级层面出发,设立专门的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全校资助工作的整体规划和政策制定;各二级学院作为连接学校与班级的关键环节,负责资助政策的宣传解读与细化落实,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开展具体的认定与资助工作;班级作为资助帮扶的最前沿阵地,班主任、辅导员等一线教育工作者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物质、经济与心理困难,确保帮扶的准确性、高效性和发展性。通过三级联动,多重把关,紧密配合,就可形成一张覆盖全校的无死角的资助网络。

目前,在资助方式上,各高校资助政策已经日趋完善,在“奖、助、贷、勤、减、补”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要求[4]。接下来高校要不断强化资助体系的系统性、资助队伍的的专业性与资助政策的实效性,使资助工作立体、精准,切实解决学生的困难和需求。

(二)以扶志为核心,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资助工作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扶,更是精神上的滋养与激励。只有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5]。各高校应将扶志作为资助工作的核心,积极探索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元素,努力构建物质帮扶、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四位一体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在道德浸润方面,首先,高校可以通过树立先进典型、评选“自强之星”等方式,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定期举办优秀学子事迹分享会,邀请在学业、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校友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和心路历程,激励家庭困难学子以他们为榜样,勇于面对挑战,不断追求卓越;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正能量故事,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高校可以大力培养贫困学子自立自强的的品格,实现在思想上脱贫。自立自强的品格是贫困学子摆脱“等、靠、要”的关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教育在资助育人中的作用,一方面高校可以设立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使困难学子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立自强;同时高校也应该积极构建校企合作,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岗位,帮助学生更早的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另一方面高校更应该重视价值引导,塑造自立自强的校园氛围,感染学生逐步实现思想上的脱贫。

在精神激励方面,一是高校应强化奖助学金在资助育人中的激励作用。通过举办“托起‘心’希望,助梦新起航”奖助学金表彰大会、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事迹分享会等激励贫困学生刻苦学习、励志奋进的良好品质。二是高校可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资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资助工作实施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自卑、敏感的心理,他们会担心申请资助而导致同学们的嘲笑与排挤,从而放弃资助,导致一部分学生“贫而不申”,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因心理压力没有获得资助。高校应在资助的过程中融入心理辅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个人隐私信息不被泄露,使其成为拥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进而提升资助育人的有效性。

(三)以赋能为目的,确保学生成长成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发展阶段下的高校资助工作应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赋能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价值观念形成,构建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全程式的育人体系。

第一是“成才”。主要是指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高校通过“校内校外”的方式搭建多元的育人平台,通过“外驱力”来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促进学生在专业技能、职业规划、就业创业、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综合发展。高校可以围绕专业技能、职业规划、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开展素质能力提升训练营。贫困学生基本上来自偏远乡村或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学生综合能力欠缺,对此高校可以开展以专业教师引领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课堂,例如:高校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求职创业补贴项目申报等培训,提升受助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受助学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激发受助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创造力。

第二是“回馈”。主要是指培养学生感恩知报、诚实守信、甘于奉献的品格,是实现精准资助育人体系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受助学生在校或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回馈学校、回馈社会和回馈国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赋能受助学子感恩诚信品格,高校可以丰富资助育人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实现“蜕变”。比如,开展以“心怀感恩,胸怀诚信,励志于行”、“清风启程,诚信致远”、“以诚养德,以信立身”资助诚信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校园诚信大使故事征集活动,感恩意识教育“六个一”系列活动等,充分激发受助学子知恩守信优良品格。

结语:综上所述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精准扶贫”应该更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资助工作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准确识别,使“相对贫困”家庭的学生拥有平等受教的机会。在“资助”过程中不仅要帮助“相对贫困”家庭学生走出经济困境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确保其精神富足。在“育人”实践中要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实现育人目的,确保学生成才。从识别、资助、育人全过程协同推进,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双重把握,切实提高精准资助育人的实效性,推动资助育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青.以精准资助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22):70-72.

[2]周泉,吴春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做法研究——以淮工某学院为例[J].作家天地,2024,(28):69-72.

[3]王静,唐志文.新发展阶段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价值意蕴、 现实境遇与实践向度[J].思想理论研究,2024,(11):106-111.

[4]杨建宝,梅露露,薛俊珍.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22,(11):142-144.

[5]夏静林,袁金玲,李志轩.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质增效路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4,(33):65-68.

作者简介:黄梓芸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资助研究;黄懿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资助与就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