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研究

作者

蔡学彦

漳县金钟中学

摘要: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践行生本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核心素养背景下生本课堂的影响因素,剖析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实践策略

引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生本课堂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常态。如何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优化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新命题。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生本课堂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这不仅包括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等习惯,还包括课下勤于练习、及时反馈、举一反三等习惯[1]。

(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其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将核心素养培养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师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拓宽专业视野,提升学科整合能力,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为学生营造生动形象、逼真立体的学习情境,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极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强调“双基”训练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一些教师对“双基”存在片面理解,过度强调“双基”训练,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表现为灌输概念定义和计算方法,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和反复操练,缺乏在实际情境中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提升能力。这种做法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2]。比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一些教师只注重讲解小数的读写法则和计算方法,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小数的实际意义,学生难以建立数感,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小数。

(二)缺乏有效的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沿用“一言堂”的授课方式,缺乏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表现为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启发式、探究式的问题设计,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少;课堂气氛沉闷,缺乏良性互动和交流。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时,一些教师只注重几何变换的讲解和演示,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变换的实质,课堂氛围也不够活跃。师生互动的缺失,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实现生本课堂的有效开展。

(三)评价方式单一化

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应是全面的、多元的、发展的。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仍存在单一化倾向。主要表现为:重结果轻过程,评价内容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重量化轻质性,注重学生题目的正确率,忽视了数学学习习惯、实践能力等关键要素的评估;重他评轻自评,评价主体多为教师,学生自评、互评的机会较少。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核心素养也难以得到有效培养。

三、优化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策略建议

(一)聚焦课程标准,凸显德育思政

新时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体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等关键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要深入解读课标内涵,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同时,要立足学科特点,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师设置“一帮一”互助识图活动,引导学生帮助数学基础薄弱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提升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德。在“鸡兔同笼”的拓展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统计养殖户的鸡兔存栏量,运用方程知识合理调配饲料,最大限度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户收入。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树立理性思维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聚焦课程标准、融入德育思政,是开展生本教学的重要遵循。

(二)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习兴趣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如在教学“运算定律”时,教师设置“过生日”的情境,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灵活计算不同小朋友分得的礼物数量;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设计“过春节”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规划压岁钱的使用,体验传统佳节的热闹氛围。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中,逐步建构数学知识网络,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巧妙设置悬念,制造“数学魔术”,让学生在猜想和验证中感受数学的奥秘,提升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妙趣横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大大提高。

(三)丰富展示方式,培养表达能力

数学语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现象、呈现思路、表达观点。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丰富展示形式,鼓励学生用口头、文字、图画、操作等多种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如在教学“三角形”时,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剪纸拼贴、绘制图形等方式,归纳三角形的特征,并上台汇报成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营养午餐”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菜谱、绘制营养金字塔,结合统计图的知识分析膳食的均衡性,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营养配餐的要点,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和语言建构能力。多样化的展示交流,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表达观点、碰撞思想,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生本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结语: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新时代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师要树立生本教育理念,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抽象等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守宪.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研究[J].智慧少年,2024(13):0128-0130.

[2]王娇龙.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的研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4(10):006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