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
马野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党校 科右前旗 137400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架构存续与现代化进程交织背景下,农村根深蒂固的依附性治理文化严重制约治理效能。村民仍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维定式,主动参与意识薄弱,治理行为大多依赖村两委和乡镇政府,现代化治理理念难以落地。这种现象导致自治活力不足、德治传承断层,成为“三治融合”体系建设的深层阻滞。
(二)法律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法律意识薄弱
法律是一种规范、一种均衡、一种规则。当前,农民的法律意识薄弱、法律观念不强,农村基层治理法律制度不规范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
2.农村法律法规不完善,涉农法律服务不到位
“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切实将法律融入农业、农村、农民已然刻不容缓。但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如何实现有效的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如何将法律与农业经济结合,切实保证农村经济在公开透明阳光下茁壮发展,这是需要严肃考虑的问题。
(三)生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主体责任意识缺乏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农民生态保护内生动力不足,教育水平较低和传统生产惯性大大削弱了其主体意识,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
2.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
农村生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以制约污染防治能力建设。绿色环保组织与生态服务人员的双重缺失,严重阻滞了生态修复的进程。
二、乡村振兴中解决乡村治理现代化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文化治理:激活内生动力,重塑乡村精神家园
1.创新载体推动传动价值现代转化
(1)推广“院坝治理”模式
由村干部借助每月的三会一课,组织村民参加议事,围绕土地流转、项目建设等议题开展情景模拟教学,将法律契约精神融入传统议事场景。
(2)打造“乡土文化IP”
深度挖掘村史中的诚信典故、乡贤故事,制作方言短剧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传播。乡镇政府层面,组织文艺轻骑兵下乡、秧歌大赛、广场舞大赛等文艺活动。
2.数字赋能培育现代治理文化
(1)打造信息开放共享平台
成立村民议事微信群,及时发布和更新村内党务、村务、财务信息,推动“三务公开”内容更全面、程序更严格、群众更满意。
(2)推广“积分超市”制度
将遵守村规民约、参与环境保护等行为量化积分,可以在村“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实现“德者有得”。
(二)法律治理:筑牢法治根基,构建乡村秩序新生态
1.下沉法律服务破解“用法难”
(1)创新法治宣传模式,加强普法教育
通过“法律赶大集”的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将民法典知识融入烟火气十足的市集场景,结合典型案例以事说法、以案释法。探索通过法治小戏、法治漫画、法治书法、法治对联、法治小说等创新模式,将法律法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浅显易懂的、群众易接受的法治文化进行学习宣传。
(2)充实法律宣传队伍
推行“法律驻村官”制度:将村干部、乡贤、大学生村官和青年志愿者纳入法治宣传教育的队伍中,为做好乡村普法宣传工作创造条件。定期组织普法、学法,协助农村培养一批“法律明白人”。
(3)发挥法治宣传教育阵地作用
充分发挥全覆盖的镇街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村(居)司法行政工作室、基层法律服务所作用,依托“互联网+普法”延伸普法触角,发挥抖音等新媒体、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等普法载体作用;打造法治长廊、法治宣传栏等宣传手段,不断向农村拓展法治宣传方式,全面做好法治宣传服务群众零距离。
2.优化涉农法律破解“无法依”
(1)制定完备村规民约。
制定村规民约是基层村民自治制度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国家制定的其他法律法规共同成为维护村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2)提供经济合同监管服务。
提供经济合同监管服务是基层法律服务的重要非诉讼业务之一,是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建设法治乡村的题中之义。农村经济合同管理可以使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管理更加系统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三)生态治理:创新制度供给,守护绿色发展根基
1.构建权责明晰的主体责任体系(1)乡镇政府:强化统筹监管和制度供给
出台《乡镇生态环境保护权责清单》,明确镇政府、村委会、企业、村民在垃圾处理、污水治理、耕地保护、秸秆焚烧等领域的责任义务。配套出台《违规行为问责办法》,对履职不力主体实施“红黄牌”警告、罚款、取消评优资格等惩戒。
(2)村级组织:落实属地治理和民主监督
修订村规民约生态条款。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垃圾分类义务、畜禽养殖污染防控、河道保护等细则,明确违约处理方式。设立“村民生态议事会”。定期评议村内环境问题、审议环保项目、监督村委会履职,结果纳入村干部年度考评。推行“村级环保监督员”制度。
(3)企业:压实污染治理主体责任
实施“环保信用承诺制”。企业建厂前签订《生态保护承诺书》,明确污染处理方案、排放标准、应急预案,纳入信用档案。强制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对乡镇工业企业、规模化养殖场要求安装水质、废气在线监测装置,数据实时传输至乡镇平台,超标自动预警。
2.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污水处理:分区分类+智慧管护差异化建设处理设施
人口密集区/旅游村建设管网+集中式处理站,执行地方严标;分散居住区推广“改良化粪池 + 人工湿地”生态组合技术,户均成本控制在万元以内。
(2)垃圾治理:两网融合 ⋅+ 闭环处置
一是强制分类与收运改革。推行“四分法”(可回收、有害、厨余、其他),每村设分类投放点,取消露天垃圾池。
二是就地处理厨余垃圾,行政村配置阳光堆肥房或沼气池,厨余垃圾转化有机肥直供农田,降低外运成本 30% 以上。
(3)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一是配置村级生态应急箱。每村储备吸油毡、消毒剂、防护服等物资,用于突发污染事件先期处置。
二是建立疫情环卫联动机制。发生疫情时,环卫队伍优先清运医疗废弃物,消毒液喷洒纳入日常保洁范围。
实践表明,唯有从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精细化、治理机制协同化等多维度系统发力、协同推进,方能筑牢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基。这不仅是破解当前治理难题的关键路径,更是以治理现代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护航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持续深化治理变革,必将为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提供坚实保障。
马野(1994.3),男回族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学历:本科职称:助理讲师,从事政治学、文化、创新等政策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