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探究
刘珺
长春建筑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当前,随着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数字技术走进红色文化建设领域,成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推动力。探究数字化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创新路径,既是激活红色文化现代生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文化强国战略落地的重要实践,对于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传播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数字化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与技术双重推动下的传播根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政府出台系列政策支持红色文化传播。例如江西省政府联合高校启动“映山红”数字赋能计划,建设红色电商直播产业园与数字文化创新基地,为红色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提供政策与资源支撑。
(二)传播主体与受众的结构变化
传统红色文化传播主体以政府、纪念馆等机构为主,而数字化时代催生了自媒体、高校社团等新兴传播力量。受众层面,Z 世代作为数字原住民,其信息接收习惯向短视频、互动游戏等形式倾斜,对红色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参与性提出更高要求。调研数据显示,30 岁以下受众对 VR 红色文化体验项目的参与意愿达 78% ,显著高于传统展览形式。
二、当前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核心难题
(一)传播形式趋同化与技术应用表层化
尽管数字化技术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部分项目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例如,一些纪念馆开发的VR展厅仅将实物展品进行数字化移植,缺乏对历史场景的叙事性重构,导致体验者平均停留时间不足3分钟,互动参与率低于 15% 。与国外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的高复购率相比,国内红色文化数字化项目在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未能充分释放数字技术的叙事潜力。
(二)资源整合碎片化与传播生态失衡
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呈现“区域分割、部门壁垒”的特征。以北京为例,红色历史遗存分属不同管理部门,缺乏统一的数字化整合平台,导致重复开发与资源浪费问题突出。此外,商业传播平台与公益性文化传播的协同机制尚不健全,短视频平台中红色文化内容的流量占比偏低,现有流量分配规则难以支撑优质内容的有效传播,进而影响文化传播生态的平衡性。
三、数字化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
(一)创新采集手段,构建全新的数字生产模式
红色文化资源的采集整理是红色文化开发、利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和起点。红色文化资源数据的采集正从传统人工采集转向多类型的数字化采集。利用全息摄影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穿戴式三维激光移动扫描设备等,可以实现对红色旧址、纪念物等物质形态红色文化资源空间、影像、纹理数据的采集,为物质形态红色文化的动态监测、保护与修复提供资料。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场景虚拟化,建立三维虚拟场景库,实现从“视觉欣赏”向“现实体验”的转变,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沉浸感和体验感。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构建红色文化数据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拓展,使其发展为新一代红色游戏、数字文创产品、虚拟纪念馆等数字化应用。通过图文扫描、录音、全息摄影等手段对红色文献、图片、影像等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可借助自动著录技术将静态文本转换为动态文本。利用叙事数字技术手段结合口述史方法对红色人物、事件等资源进行采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运用自动编导系统进行艺术性创作加工,利用AR、VR、MR等技术手段,通过视频、实景演出、动画等形式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可视化。运用BIM技术、全息投影、MR、VR等手段,对面临濒危和消失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修复与再现,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一条再生之路。
(二)注重协同合作,搭建一体化的知识服务平台
鉴于各部门之间在采集整理的过程中缺乏有效合作,导致整理成果散乱,使得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难以体现出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相关部门要协同合作,打破圈层壁垒,按照数字化、结构化、知识化和平台化四个环节,构建红色文化的数字人文知识服务平台。首先,根据红色文化资源不同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分类整理与组织,采用数据对象和元数据相对应的存储方式进行有效整合,编制成红色文化数字化书目和索引,成为红色文化数字化素材库的原始素材。其次,对红色文化数字化素材进行主题分析,构建自动分词、自动断句模型和自动词性标注等,以自动分析技术为基础进行词语切分,创建地名表、人物表等数据表,形成一个结构化的语料库。最后,利用语义标注工具进行知识抽取和语义化处理,通过构建领域本体的知识库组织方式实现语义检索,采用知识本体、关联数据等方式组织、开放资源,使知识库具备文本挖掘、知识发现等数字人文功能,借助数字人文技术诠释红色文化资源,构建符合用户需求的一体化知识服务平台。
(三)拓展推广渠道,构建立体化的传播矩阵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信息形态和精神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源。针对不同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推广传播,形成以全媒体宣传、数字文创产品、数字文旅活动等为核心的传播矩阵。对于红色旧址等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构建虚拟红色建筑群落,整合其历史背景,借助全息投影、AR、VR 等技术,重构历史场景;打造“三微一端”传播矩阵,利用 APP、网站等平台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全媒体化。对于信息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 720∘ 全景技术,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博物馆,并借助数字文创产品活化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微信小程序、微视频等渠道,宣传推广红色文化数字化产品。对于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运用裸眼5D、VR、AR 互动等技术,进行艺术化重现,搭建红色数字文旅服务空间;利用交互式人工智能、3D 建模、电子导航等手段构造虚实结合的文旅场景,打造沉浸式、交互式体验项目,创造出具有当地红色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通过数字文旅活动增强受众感知体验,升华受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感悟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
四、结论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根本底色。推进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不仅需要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更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
参考文献:
[1]万腾飞.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的传播价值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5,(11):101-103.
[2]杲雪,杨天明.AIGC赋能红色文化传播:效能提升与路径优化[J].全媒体探索,2025,(05):74-76.
[3]祁永良,尤学丹.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与传播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5,(04):192-194.
作者简介:刘珺(2003.10),女,汉,江西省九江市,本科,研究方向: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