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品鉴《保卫黄河》:探寻中国现当代音乐中的民族精神与时代强音

作者

凌鹏彪

岳阳市平江县第七中学

引言:

20 世纪中国音乐史里,《保卫黄河》成了一座里程碑式经典之作,由冼星海创作于抗战时期的这部大型声乐套曲,以气势雄浑、波澜壮阔的黄河为核心主题,依靠船夫、河水的音乐意象,鲜活刻画了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共赴国难的崇高风范。作品采用的是民族音乐元素和西方创作手法的结合,旋律高亢豪迈、细腻灵动,节奏刚劲雄浑,基调明快豪壮,全然浸满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保卫黄河》不只是一首振奋民族精神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创作里的经典样板,它冲破时空的限制,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也对新时代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给出了宝贵启示。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保卫黄河》铸就的成功辉煌,在于它扎根到人民群众里面,表达出广大民众内心的话语,作品问世正逢民族危亡时刻,创作者冼星海走进生活里,从普通百姓视角描绘抗争。《黄河船夫曲》序曲取材自河北花棒鼓及号子,豪壮雄浑、苍凉沉郁,表现了在敌人铁蹄凌辱下艰难谋存的船夫们不屈的抗争意志。合唱《黄河颂》大气又悲郁,满含对民族生死存亡的忧念和必然胜利的期许,这般音乐用语质朴且有力,喊出了全民族的英雄赞歌。

在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音乐鉴赏》教材中,《保卫黄河》一课得到了精彩呈现,教材不仅分析了作品的乐段乐句和情感表现。如序曲采用花棒鼓和号子、抒发船夫不屈斗争精神等,还指出作曲家正是深入生活,体验民间疾苦,才写出了如此感人至深的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来自人民,为了人民,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学生不仅能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还能树立起“到人民中去”的艺术追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新时代群众的火热生活,倾听人民心声,创作出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在继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新时代音乐创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疾苦,反映人民诉求,用心用情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只有植根于人民的创作,才能焕发出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更需要我们不断推出反映人民心声、展现时代风貌、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音乐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二、传承民族音乐基因,讲好中国故事

《保卫黄河》的艺术魅力也体现在其将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创作手法精妙融合。作品从开端到结尾贯穿着我国传统音乐的血脉,山东渔鼓、河北花棒鼓等地域音乐的精华养分,豪劲有力的节奏恰似战鼓擂动,奔放大气的旋律如黄河之水浩浩汤汤,激荡心潮,各个音符都渗透着浓郁的乡土情味,凸显了中华儿女深扎黄土地的炽热情怀。像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这般,选取货真价实的民间曲调,凭借气势澎湃的交响乐与磅礴大气的合唱,形象展现了船夫们于惊涛骇浪间艰难跋涉、无畏战斗的动人一幕,壮阔的音乐图景及鲜明的人物模样。让听众仿佛驻足黄河岸边,跟船夫们合力拼搏,作曲家借助西方交响乐及合唱等形式开展创作,将民族音乐的表现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准。

在湖南文艺出版社所编《保卫黄河》一课里,对作品民族特色以及乐曲细节做了深度剖析,举例说明第一乐章出自地方民歌,节奏借鉴秧歌元素,重现了船夫们凄苦生活及坚韧斗争。第四乐章采用的是晋北说书音乐,展现了黄河儿女的凄惨遭遇和毫不动摇的必胜信念,教材让学生领悟到优秀作品得扎根在民族音乐这片沃土。教材也提及《保卫黄河》为中国钢琴协奏曲之先河开创者,可谓中西结合的范例,教师可做进一步延伸拓展,讲动人中国故事,播撒中国的有力声音,需要我们用国际语言呈现民族精魂。这种启发会带领学生于未来创作之际,自动汲取民族音乐基因,创新展现手段,靠民族音乐阐说中国故事,呈现中华神采。教师还可鼓舞学生走进各民族音乐的瑰丽宝库,感受其别样魅力,大胆去试着将民族元素与现代技法相整合,创作贴合时代、贴合人民的音乐佳作,这有利于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的自信根基,推动中华文化融入全球文化圈,均有着关键意义。这为新时代音乐创作奉上了宝贵指引:要把民族音乐传承发展落实好,要紧紧扎根本土音乐沃土,也要看向世界舞台,凭借继承创新闯出饱含中国特色的音乐发展坦途。当代音乐创作者需充分采撷各民族音乐的精华,学习借鉴世界音乐文明优绩,产出思想内涵隽永、艺术形式纷繁、制作工艺精良的上乘之作。在世界舞台播撒中国乐声,需在传承创新中达成精神共鸣及价值上的认同,中国音乐才真正可以走向世界范畴,呈现别样风采。

结语

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史的里程碑之作,《保卫黄河》当之无愧,它凭借深沉的爱国情愫与雄浑的艺术呈现,逼真再现了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亡时,团结一心、勇赴国难的可嘉精神,极大地激励了民族不屈的斗志。由作品的成功我们获得启示,新时代音乐创作应围绕人民这个中心开展,融入人民的生活土壤,传承且发展民族音乐瑰宝,用心情怀讲好中国故事,靠高昂的旋律、澎湃的激情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借优秀音乐作品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动力,这是一个既光彩又艰巨的文化使命,需要我们承旧创新,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陈家慧.论《黄河大合唱》在重庆地区的音乐传播(1939—1946)[J].黄河之声,2024,(04):88-92.

[2]李娟.《黄河》钢琴协奏曲的音乐特征及演奏技巧[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