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螺旋协同+三阶递进

作者

侯文娟

淄博市技师学院 山东省淄博市 255000

关键词:双螺旋协同;三阶递进;产教融合;室内设计;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校企合作

一、引言

国家相继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重磅政策,旨在打通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壁垒,构建深度融合的产教融合新生态。室内设计行业正经历转型升级,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技术整合能力及项目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传统的技工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滞后于产业迭代速度,存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脱节实训教学脱离真实工作场景、企业参与育人深度不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在此背景下,探索一套能够有效激发校企双元活力、系统化培养学生可持续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极强的现实紧迫性和理论价值。本研究立足于的改革实践,以产教融合为核心视域,构建并实施了“双螺旋协同+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并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证研究案例。

二、模式构建的理论内涵与整体框架

“双螺旋协同+三阶递进”模式是一个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框架,其核心在于通过机制创新与路径设计,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与学生能力的阶梯式发展。

(一)“双螺旋”协同机制的内涵

“双螺旋”机制强调校企突破传统合作中“校热企冷”的单向局限,构建“双向嵌入、动态联动、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协同关系。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课程共建:校企共同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开发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教学共施:企业技师与院校教师组成“双导师”团队,共同开展项目教学与实训指导;

评价共管:引入企业项目标准与行业规范,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全过程质量评价机制。

(二)“三阶递进”能力模型的结构

该模型以能力本位教育(CBE)理论为基础,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构建三个阶段的能力培养体系:

基础能力层:聚焦标准化技能训练(如 CAD 制图、材料识别),夯实职业根基;

复合能力层: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如全案设计、项目管理);

创新能力层:以赛创融合模式推动学生开展创新设计与创业实践,实现能力高阶突破。

(三)“四维驱动”的支撑系统为保障模式落地,构建四位一体的

课程重构: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基础+岗位+竞赛”模块化课程体系;

场景搭建:打造“企业教室+校内工坊+虚拟平台”三维教学场景;

动态评价:建立过程性与终结性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

师资轮岗:实施教师与企业技师双向流动制度,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

该模式通过“机制-路径-策略”的有机整合,形成了一套逻辑严密、操作性强的培养系统,为破解产教融合难题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三、模式的重点实施路径与应用策略

理论的构建最终需通过扎实的实践来检验。本研究在室内设计专业开展了试点应用,其重点实施路径如下:

(一)“双螺旋”协同机制的实施与运作

建立实体化协同组织:学院与山东万泰装饰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协议,共建“校企联合教研室”。该教研室由系部教学主任、专业带头人、企业设计总监、人力资源经理等共同组成,负责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审定课程标准、规划教学资源建设、协调师资互聘等,从组织上保障了协同的常态化与制度化。

开发项目化教学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将万泰装饰等企业的真实设计项目(如某楼盘样板间设计、某商业空间改造)转化为教学案例和实训项目包。开发了 《住宅单一功能区域设计》等校企合作课程,确保了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的同步性。

实施“双导师”制项目教学:在二阶“复合能力”和二阶“创新能力”培养阶段,全面推行“双导师”制。每个项目小组均配备一名学校专任教师和一名企业导师。企业导师负责导入项目背景、解读客户需求、指导工艺标准及验收项目成果;学校教师则侧重指导设计方法论、美学原则和过程管理。双导师通过定期教研活动和线上平台保持密切沟通,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

( 二 )“三阶递进”能力路径的落地与执行

一阶:标准化训练与基础认证。学生在校内实训工坊,通过一体化课程,高强度训练 CAD 施工图绘制、3D 效果图制作、材料样板制作等核心技能。考核方式强调标准化和规范性,鼓励学生考取“室内装饰设计师”等 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课证融通”。

二阶:项目化实战与综合应用。学生进入“企业教室”和“校内工坊”,以小组形式承接真实或高度仿真的设计项目。例如,为某业主提供一套完整的家居设计方案,包括概念提案、效果图、施工图、材料清单和预算。教学过程完全模拟设计公司工作流程,强化了学生的跨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阶:赛创融合与创新孵化。择优选拔学生进入“创新工坊”或“竞赛集训队”。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基于真实企业需求或社会问题,开展创新性设计,并积极参加各类室内设计项目比赛。同时,鼓励学生将优秀竞赛作品或毕业设计进行成果转化,尝试创业实践。学院提供了路演平台和孵化支持,真正实现了“以赛促创、以创促学”。

(三)“四维驱动”策略的协同与优化

课程重构:将原有学科体系课程进行重组,以《室内设计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为依据,形成了以“空间类型”(如居住空间、办公空间、商业空间)为主线的项目化课程模块。每个模块都融合了设计、材料、施工、预算等多学科知识。

场景搭建:配备先进的“智慧工坊”,学生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体验设计效果。同时,与合作企业共建了多个线下“企业教室”,让学生沉浸在企业真实环境中学习。

动态评价:为每个学生建立了“电子成长档案”,记录其从一阶到三阶的所有学习轨迹、项目成果、竞赛获奖、企业评价等。期末评价不再是“一考定音”,而是结合成长档案、项目答辩、企业导师评分等多维度数据进行综合评定。

师资轮岗:严格执行教师每年至少 1 个月的企业实践制度,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产业教授定期来校授课、开展讲座。通过“双向流动”,学校教师获取了最新的行业实践,企业技师提升了教学能力,有效保障了教学质量。

四、实施成效与反思

经过系统化试点实施,该模式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实施成效

学生能力显著提升:试点班级学生在全国和省级室内设计技能大赛中的获奖数量同比提升 30% 学生提交的设计方案在创新性、规范性和可行性上均获得企业导师的高度评价。毕业生“双证率”(毕业证+职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达到 98% ,企业满意度调查从之前的 82% 攀升至 93%. 。

校企合作深度增强:“校热企冷”的局面得到有效扭转。合作企业从最初的被动参与变为主动提供项目资源、招聘实习生和毕业生。学院成功与多家装饰设计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形成了区域性的产教融合共同体。

教学团队结构优化:通过双师轮岗,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比例从 85% 提升至 100%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项目实战能力显著增强。

社会服务能力显现:师生团队利用“创新工坊”为本地社区和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多项设计咨询服务,如乡村民宿改造设计、老旧小区微更新方案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实现了教育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反思与挑战

尽管成效显著,但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若干挑战:

企业参与的长效动力机制:部分企业出于成本收益、核心技术保密等考虑,参与深度仍显不足。需探索更具激励性的政策,如税收优惠、专项补贴、冠名宣传等,并将企业参与教育的社会责任纳入其评价体系。

跨部门协调的管理成本:校企协同涉及教务、学工、财务、系部等多个校内部门和企业多个部门,协调难度大、流程复杂,需要建立更高效的管理协调机制。

模式的普适性与适应性:该模式在资源投入、师资力量、企业资源等方面要求较高,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院校在借鉴推广时,需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本土化创新。

五、结论

“双螺旋协同+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设计科学的能力进阶路径、并提供系统的四维策略支撑,有效破解了产教融合“合而不深”、人才培养“学难致用”的困境。的实践表明,该模式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不仅显著提升了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为新形势下技工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样本和理论思考。其成功实施,对于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Euler, D. (2013).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机制与挑战. 柏林:Springer 出版社.

[2] Knight, E. (2019). 美国校企合作 2.0: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45(3),78-92.

[3] 崔艳清, 洪瑛. 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建材与装饰, 2024,20(14).

[4] 徐险峰. 中职室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成才之路, 2022(11).

[5] 国务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 2019.

[6] 教育部.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Z]. 2021.

作者简介:侯文娟(1978.9—),女,汉族,籍贯:山东淄博人, 讲师,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