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班级“微习惯”养成与管理效能提升

作者

张建丽 蒋国华

临澧县丁玲小学 湖南常德 415200 临澧县第一中学 湖南常德 415200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其管理效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然而,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管理方式过于传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等,导致班级管理效能难以提升。“微习惯”的提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微习惯”,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

二、小学班级“微习惯”养成策略

1.明确“微习惯”养成目标

在小学班级“微习惯”养成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养成目标。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制定每天整理书包、按时到校、主动打招呼等简单的“微习惯”养成目标;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制定每天阅读课外书籍、写日记、自主学习等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微习惯”养成目标。同时,目标的制定要与班级管理目标相结合,确保“微习惯”养成能够为班级管理效能的提升服务。

2.制定“微习惯”养成计划

明确养成目标后,要制定详细的“微习惯”养成计划。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时间安排,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例如,可以将“微习惯”养成计划分为每日计划、每周计划和每月计划,明确每天、每周、每月需要完成的“微习惯”任务。同时,要为每个“微习惯”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完成任务。例如,对于每天阅读 10 分钟的“微习惯”任务,可以要求学生在每天放学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坐在安静的地方阅读,并做好阅读记录。

3.营造“微习惯”养成环境

环境对人的行为和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小学班级“微习惯”养成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养成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例如,可以在教室中设置“微习惯”养成宣传栏,展示学生的“微习惯”养成成果和优秀案例,激发学生的养成积极性;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微习惯”养成主题活动,如“微习惯”养成分享会、“微习惯”养成竞赛等,营造浓厚的养成氛围;可以引导家长参与学生的“微习惯”养成过程,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养成环境。

4.加强“微习惯”养成指导

在“微习惯”养成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养成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对于学生在“微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的懒惰、敷衍等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养成态度;对于学生在养成过程中遇到的方法不当等问题,教师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养成方法。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分享自己的养成经验和心得,共同提高“微习惯”养成的效果。

三、基于“微习惯”的小学班级管理效能提升途径

1.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通过培养学生的“微习惯”,可以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班级事务的管理和班级活动的组织等,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担任班级的纪律委员、卫生委员、学习委员等职务,负责班级的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可以让学生自主组织班级的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通过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微习惯”,可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的价值观、班训、班级口号等,帮助班级形成独特的精神文化;通过培养学生的“微习惯”,如爱护班级环境、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等,形成良好的班级行为文化;建立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如考勤制度、作业制度、奖惩制度等,形成严格的班级制度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有所提升,班级管理的效能也有所提高。

3.优化班级管理方法

传统的班级管理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纪律和秩序的维护,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通过培养学生的“微习惯”,可以优化班级管理方法,提高班级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微习惯”养成情况,采取个性化的管理方法,如对养成良好“微习惯”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养成不良“微习惯”的学生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可以通过开展“微习惯”养成活动,如“微习惯”养成打卡、“微习惯”养成分享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班级管理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4.加强家校合作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对于提高班级管理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培养学生的“微习惯”,可以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习惯养成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微习惯”养成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养成情况。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可以保证学生养成良好的家庭“微习惯”,如每天按时作息、认真完成作业、主动做家务等。学校通过组织家长参加学校的“微习惯”养成活动,如家长座谈会、亲子活动等,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结语

小学班级“微习惯”养成与管理效能提升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微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高班级管理效能的提高,又能够为学生的“微习惯”养成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微习惯”的养成和巩固。教师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成策略,采取有效的管理效能提升途径,不断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会存,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的策略[J].教育界,2025.04.

[2]唐桂梅,刚柔并济:小学班级管理的艺术[J].华夏教师,2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