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社协同视角下中小学德育管理效能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马娜 陈永华

株洲市渌口区育红小学 湖南株洲 412100 株洲市二中南洲学校 湖南株洲 412100

引言: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德育管理至关重要。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然而,目前中小学德育管理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尚未形成高效的协同机制,存在职责不清、沟通不畅等问题,影响了德育管理效能的提升。因此,研究家校社协同视角下中小学德育管理效能的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校社协同在中小学德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舞台。家校社协同能使三方教育力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网络,避免教育内容的脱节和教育资源的浪费,让学生在统一的教育环境中接受连贯的德育教育。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同的教育主体对学生德育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家庭注重品德的启蒙和情感培养,学校提供系统的德育知识和规范教育,社会则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多元文化环境。三方协同能让学生在品德认知、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符合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深入人心。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家校社协同视角下中小学德育管理效能提升策略

(一)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

1.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家校社协同育人,从社会层面来说,政府应加强统筹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家校社各方在德育管理中的职责和权利,将家校社协同育人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考核体系。如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相关意见,推进教育主体密切配合,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政策支持。

2.构建沟通协调平台。从学校与家庭层面来说,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家长委员会、家校合作微信群等,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德育情况,倾听家长意见和建议。同时,学校要与社区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如设立社区教育联络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策划德育活动,协调解决德育管理中的问题。

3.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激励评价机制能够让家校社协同育人有更加科学的抓手。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评价指标体系,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德育管理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对积极参与、成效显著的家长、教师和社会机构给予表彰和奖励,如评选“优秀家长”“德育先进工作者”“德育示范社区”等,能够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二)提升家长德育能力和参与度

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应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开展专题讲座、组织亲子活动等形式,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德育知识。如深圳市南山区家庭教育促进中心推出电视台直播课程和线下指导讲座课程,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2.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校共育宣传活动等,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让家长认识到德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使其明白自己是孩子德育的第一责任人,积极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德育过程中。

3.鼓励家长参与德育实践。学校和社区应为家长提供丰富的德育实践机会,如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担任课外辅导员;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家长在实践中增强德育意识,提高德育能力。

(三)整合社会教育资源

1.挖掘社会德育资源。政府和学校应协调整合社会教育力量,引导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社会机构向中小学开放,提供德育实践场所。同时,挖掘社区中的德育资源,如邀请社区中的老党员、道德模范等为学生开展讲座和事迹报告,营造良好的社区德育氛围。

2.营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抵制不良文化和现象对学生的影响。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小学德育的良好氛围。

3.开展校企合作德育项目。学校可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德育项目,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例如,珠海金湾区“教育农场”联动社区打造劳动实践平台,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持续记录劳动素养发展,形成递进链条。

(四)强化学校德育主导作用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学校要重视德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教研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德育专业素养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如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积极推进家庭教育指导队伍选培项目,提升教师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培养班主任成为德育骨干,发挥其在班级德育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2.优化德育课程与活动。学校应依据国家德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将德育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中,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同时,精心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校园文化节、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规范,提高德育实效。

3.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档案。学校应为每位学生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档案,记录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德育表现和成长轨迹。通过档案分析,及时发现学生德育发展中的问题,为个性化德育指导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家校社三方沟通提供参考。

结语

家校社协同是提升中小学德育管理效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完善协同机制、提升家长参与度、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强化学校主导作用等策略,可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为中小学德育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品德提升。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提高中小学德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冬华,汇聚家校社三方资源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以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为例[J].广西教育,2022.10.

[2]顾文,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小学教育体系共建家校社合作“大思政”新格局[J].现代教学,2024.10.